改革先鋒:核物理學家——于敏
1967年6月17日,中國在西部地區上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氫彈。氫彈的爆炸成功,是中國核武器發展的又一個飛躍。 新華社發
于敏,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核武器研究領軍人物之一。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又在原子核理論研究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時,毫不猶豫地服從組織安排轉行,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氫彈理論探索任務。
在于敏的組織和部署下,我國氫彈理論得以突破。1967年6月17日,我國氫彈試驗取得成功。此后,在倡導、推動若干高科技項目研究中,于敏發揮了重要作用。上世紀80年代以來,他率領團隊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關鍵技術,使我國核武器技術發展邁上了一個新臺階。2019年1月16日,于敏去世,享年93歲。
于敏對我國核武器發展到國際先進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曾榮獲“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稱號,被國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榮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授予于敏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
標簽 -
網站編輯 - 張芯蕊
評論 登錄新浪微博 @求是 發表評論。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并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