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藥研發的每一份付出都能為百姓生命健康帶來一絲希望。”王逸平懷揣創新為民的家國情懷奮斗在新藥研發第一線,他帶領團隊歷時10余年研發的中藥制劑已惠及千萬患者。他不顧自身病痛折磨,以“做出全球臨床醫生首選的新藥”為科研理想,為中藥現代化研究事業鞠躬盡瘁、奮斗終生。 新華社、中國科學院供圖
王逸平謙遜低調,尊重合作伙伴,與團隊協作共進。當研究的新藥被授獎時,他總說成績是團隊的,榮譽是大家的。圖為2006年3月,上海藥物研究所“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研究團隊榮獲中國科學院“先進集體”稱號。 中國科學院供圖
從30歲到55歲,長達25年時間里,王逸平是在與疾病漫長的斗爭中度過的,也是在為解除大眾疾病研發新藥的艱難探索中度過的。在離世前一個星期,他還對妻子方潔說:“現在正是工作的最好時光,我至少還能工作10年,還想做出兩個新藥。”圖為2017年3月,王逸平在指導實驗。 中國科學院供圖
25年來,他飽受病痛折磨,卻以頑強的毅力和無私奉獻的精神,踏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原創新藥研發之路,領銜研制出創新中藥——丹參多酚酸鹽。他造福了千萬病患,自己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倒在了無比熱愛并為之奮斗終生的工作崗位上,年僅55歲。他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生動詮釋了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科技工作者提出的“追求真理、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要求。
他是王逸平,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共產黨黨員、所黨委委員。一位在中藥現代化之路上執著奮進的科學家,一位希望“再給我10年,再做出兩個新藥”的追夢人。
2018年11月,中宣部向全社會公開發布王逸平同志的先進事跡,追授他“時代楷模”稱號,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掀起了學習王逸平同志先進事跡的熱潮。
一、堅守信仰,十年攻關,造福2000多萬名患者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
“將個人成才與國家利益相結合,并服從于國家利益,把自己的才能無私地奉獻給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這是王逸平在入黨申請書中對黨和人民的承諾,也是他一生堅守的信仰。
“……從百草園中走來,他日夜尋覓,在藥學沃土里耕耘。”正如上海藥物所所歌里寫的一樣,這位土生土長的中國科學家,把自己的一生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關系人民健康的新藥研發事業。他與宣利江研究員率領團隊研發的現代中藥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已在全國5000多家醫院臨床應用,累計銷售額突破250億元,讓2000多萬名患者受益,是我國中藥現代化研究的典范。
丹參入藥,在我國有著悠久歷史,但丹參中到底是什么物質在發揮作用,一直并不為人所知。1994年,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的宣利江,因為論文中需要對丹參水溶性成分進行活性篩選,找到當時上海藥物所最年輕的課題組長王逸平,兩人從此開始了20多年的科研合作。他們提取到幾十種丹參化合物并進行篩選,在做了無數次實驗后,王逸平發現丹參乙酸鎂的生物活性最強,并大膽推測這可能就是丹參中最主要的藥用成分。進而,研究團隊創造性地提出,以丹參乙酸鎂為質量控制標準來研制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并建立專利工藝,使總多酚酸鹽含量近100%,用指紋圖譜技術實現對藥材、原料藥和制劑質量的全面控制。2005年,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獲新藥證書和生產批文,2009年被列入國家醫保目錄,可用于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自然·生物技術》評價,該藥的成功上市,意味著中國的生物醫藥產業可以通過對傳統中藥進行化學成分的深入研究來開發創新藥物。
業界公認,“1個新藥=篩選10000個先導化合物+10至15年時間+10億至15億美元投入”。一輩子能做成一個新藥,是新藥研發者一生的夢想。這個夢想,王逸平在他42歲時實現了。可王逸平并沒有躺在功勞簿上。他不是著眼于單個藥物研發,而是領導團隊構建了包括心血管疾病治療藥物先導化合物篩選、候選新藥臨床前藥效學評價、藥物作用機制研究等完整的心血管藥物研發平臺體系,為全國藥物研發企業完成了50多個新藥項目的臨床前藥效學評價,為企業的科技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作為共產黨員,最重要的是要時時刻刻體現出先進性,要有為祖國科學發展而獻身的精神”,這是王逸平自1996年入黨以來對自己的要求。堅守信仰,使王逸平在新藥研究這條無比艱難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在與不治之癥搏斗的艱難人生中砥礪前行。他用自己的一生對“黨員科學家”作出完美的詮釋,譜寫出一曲感人至深的中藥現代化奮進者之歌。
二、堅定信念,耕耘藥學,科研上精益求精
世界上沒有藥神,只有把創制新藥造福蒼生看得比自己生命更重要的做藥人。
“選擇了新藥研究就是選擇了科學長跑”,這是王逸平始終堅持的科研信條。新藥研發充滿險阻,最終能夠推向臨床的,不足一成。作為一名科研人員,王逸平將“做出全球臨床醫生首選的新藥”為己任,高標準、嚴要求地做好每一個實驗。他經常說,做新藥沒有“孤膽英雄”,幾十個研發鏈條環環相扣,任何一個環節“掉鏈子”都可能導致新藥的“流產”,從而將新藥研發動輒數以億計的投入“打水漂”。所以,王逸平一切工作都以“做新藥、做安全有效的好藥”為準則,這一信念成就了他引領中藥現代化研究的至高境界。
從關附甲素在抗心肌缺血上的作用研究,以銀杏葉成藥的天保寧的臨床藥理研究,到丹參多酚酸鹽成為我國中藥現代化研究的典范,再到硫酸舒欣啶完成二期臨床試驗并成功在望,他一生都在追求新藥夢。
在丹參多酚酸鹽研制過程中,王逸平勇于擔當,敢于創新,第一次開展多成分的動物和人體藥物代謝研究,第一個開展大規模的運動平板試驗驗證療效,第一次開展3萬例的真實世界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王逸平的學生和臨床研究合作者、上海徐匯區中心醫院中心實驗室主任李水軍還記得,2004年10月,為了獲得臨床藥代數據,經過醫院倫理批準后,王逸平擼起袖子以身試藥,他說:“一個好藥、一個安全可靠的藥,就是你敢用到自己身上!”
王逸平主持藥理研究的抗心律失常的一類新藥“硫酸舒欣啶”,被列為國家科技部“十五”重大專項“創新藥物和中藥現代化”項目,已獲得中國、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的發明專利授權,完成了二期臨床試驗。在王逸平的辦公桌上,2018年的記事本,他最后的字跡記錄了硫酸舒欣啶臨床試驗補充計劃:“40名志愿者,分為5個劑量組,觀察安全性與耐受性……計劃2018年6月完成第一階段,12月開始第二階段……”
假如王逸平還在,他會繼續為了任何一個數據的準確性不厭其煩地試驗,他會繼續用信念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他曾經這樣叮囑年輕人:“不僅要注重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有耐力,還要具備善良和正直的品格,它會讓你終身受益……能夠堅持‘再戰一個回合’的人,是不會被打垮的!”
三、不忘初心,甘于奉獻,一切都為了做新藥好藥
有著87年悠久歷史的中科院上海藥物所,新中國成立初期響應毛主席“送瘟神”的號召,研究防治抗血吸蟲藥物,研發出曾挽救“六十一個階級兄弟”生命的二巰基丁二酸鈉,創制了走出國門、為世界范圍內治療瘧疾做出重大貢獻的蒿甲醚。“尋找治療疾病新藥,為患者解除病痛”的研究所所訓已在一代代藥物所人中傳承,成為他們不變的初心和使命。作為一名藥物所人,王逸平沒有出國留過學,沒有那么多光彩奪目的人才“頭銜”和“帽子”。但對他而言,只要能做出“全球臨床醫生首選的新藥”,其他都可以放棄。
2003年,上海藥物所圍繞國家人口健康戰略需求,提出科研工作從“出論文”向“出新藥”轉變。王逸平主動請纓到北京國家新藥評審中心學習交流。他帶回的資料和經驗,成為上海藥物所“出新藥”科研思路形成和研發體系建設的寶貴財富。“這20多年,他耐住了寂寞,放棄在取得階段性成果的時候出論文、爭取人才‘帽子’的種種誘惑,全力以赴只為新藥研發。”單位領導和同事這樣評價他。
2005年,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獲得新藥證書,取得巨大成功。憑此成就,王逸平有機會出國深造,也有機會申請更多人才“帽子”,但他認為國內新藥剛剛起步,在國內做新藥更有價值。各種獎狀被他隨手塞到文件柜里,轉而繼續投身新的藥物研發,并啟動降血脂、腦缺血、抗心律失常等一系列新藥研究項目。在他眼里,潛心做新藥才是最重要的。
夙夜在公,寵辱皆忘。王逸平始終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先后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獎、全國先進工作者等榮譽,但從來沒有對誰炫耀過,還把榮獲市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的獎金全部捐出。他說:“新藥研發是實的,課題組工作是實的,做人是實的。”宣利江回憶:“有一次我告訴他,每天有將近10萬病患在使用丹參多酚酸鹽,我才難得看到他臉上一絲小得意的笑容。20多年來,我們因為這個藥拿到了那么多獎,但我從來也沒有看到過他的這種笑容。”
王逸平謙遜低調,尊重合作伙伴,與團隊協作共進。每每他研究的新藥被授獎時,他總說成績是團隊的,榮譽是大家的。“新藥研發領域,沒有單打獨斗的孤膽英雄”是實話,更是王逸平優秀品質的體現。
身為導師,王逸平用自己的方式傳道、授業、解惑。他經常說:“農民一年到頭辛辛苦苦種田,可能只掙幾萬元。所里培養一個研究生,一年投入十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所以我們要想想,這幾年里應該做什么,才能對得起國家的投入。”王逸平先后培養了30多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他們科研成績突出,有的成為中科院院長優秀獎獲得者。“他是一個有耐心又好脾氣的老師。”“生活上王老師很細心,大家的口味,他都記在心里。”“他從來不給我們很大的壓力,但他自己卻始終很勤奮。”在學生眼中,他們的“王老師”亦師亦友,不僅傳道、授業、解惑,還從生活上對學生關懷備至:對生活困難學生給予資助,讓生病住院的學生沒有后顧之憂,還會為異地求學的學生買一份可口的家鄉菜……
在他離世的前兩天,王逸平仍然堅持參加了上海藥物所2018年學委會。這天,研究生教育處處長何敏注意到,幾乎從不遲到的王逸平第一次遲到了較長時間,當時他的面色非常難看,步履也有點緩慢。盡管如此,他還是在會上發表了自己的見解:贊成提高研究生獎助學金的待遇,希望學生有更好的生活……
王逸平的世界里,有國家、有新藥、有團隊、有學生,唯獨沒有他自己。他在追逐新藥夢的路上無比執著,在名利物欲的追求中無比淡泊,幾十年如一日默默奮斗著、奉獻著。
四、抵抗病魔,至死不渝,科研是他最好的“藥”
“新藥研發的每一份付出都能為百姓生命健康帶來一絲希望”,這是王逸平矢志不渝、創新為民的動力。以身許家國,畢生新藥夢,這是對王逸平一生的高度概括。可他自己,也是一名病人,一名天天忍受病痛折磨卻又無藥可治的病人。
30歲那年,他被查出患有克羅恩(Crohn's)病——一種人類尚不明機理、無法治愈的免疫系統頑疾,不得不手術切除1米多小腸,加上短腸綜合征和腎結石等的困擾,體重常年不足百斤,沒有合適的藥物,只有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
除了摯愛的妻子和最好的朋友,誰都不知道他的病情。
他的同事們不知道。在大家面前,王逸平總是樂呵呵的。“他從不主動和別人說起自己的病。我曾和他出差多次,他經常在午飯或晚飯間把自己關在房間,原以為他不善交際、不喜歡應酬,卻不知他那時正躲在房間給自己治病。此時想來,真后悔對他的關心太少。”藥物化學研究室黨總支書記張翱研究員如是說。
他的學生們不知道。王逸平長期擔任藥物所研究生課程的教學工作,常與同學們分享新藥研發的經驗和感悟,深受大家歡迎。每次上課需要站立近4個小時,可他從來沒有抱怨過。
甚至,連他的家人都不知道。和他一起長大的表姐丁瑋,直到王逸平離開才知道這個骨瘦如柴的弟弟已經和病魔斗爭了25年。
25年來,王逸平的每一天都在和時間賽跑。“每天早上7點多就能在單位食堂看到他。每天晚上10點多,坐在對面辦公室的我們,仍未聽到老師獨特的鎖門聲。周末來所里,習慣性地抬頭看,王老師辦公室的窗戶一定是開著的。”王逸平的學生李惠惠回憶說。
幾乎每天,病魔都在折磨著王逸平的身體,卻從未打消過他對人生價值的追求。在他手寫的《Crohn's病程記錄》中,清晰地記載了他的病情反復發作,不斷加重,多次出現貧血、大量便血、疼痛導致的昏迷等情況。有人勸告王逸平,休息半天工作半天。他卻說:“回到實驗室和課題組,和學生討論工作,開一些與業務有關的會,反而會減輕我的痛苦。”他經常提及自己的“3萬天理論”。他說:“多數人的生命最多只有3萬天。其中除了吃飯睡覺,真正能用來工作的有效時間只有1萬天。要在有限的時間里做些有意義的事。”
他心中最有意義的事就是新藥研發。從30歲到55歲,長達25年時間里,王逸平是在與疾病漫長的斗爭中度過的,也是在為解除大眾疾病研發新藥的艱難探索中度過的。在他辦公室的冰箱里,常年備著止痛針和急救藥,疼得實在受不了時,他就自己給自己打針治療,以節約寶貴的時間,病情稍稍緩和后馬上又投入到新藥研發中去。出去開會,王逸平都要帶著應急的藥品。2018年初,在王逸平最后的日子,他已經感覺到病情持續加重,藥物已經失效,他不斷加大藥物劑量并注射解痙攣針,緩解病痛。他想爭取更多時間,把在研的幾個新藥做完。在他離世前一個星期,他還對妻子方潔說:“現在正是工作的最好時光,我至少還能工作10年,還想做出兩個新藥。”
他就是這樣以常人難以想象的精神和力量,以羸弱之軀,先后承擔起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科技部“創新藥物和中藥現代化”專項、科技部86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中科院重大科技專項等研究任務。
2018年5月9日,是王逸平女兒大學畢業的日子。王逸平的妻子方潔早早訂好了去美國參加畢業典禮的機票,她說:“女兒在國外讀書四年,她很多同學的父母都去探望過。就因為他忙,我們從沒有去過。”距離與女兒“第一次赴約”只剩不到一個月時間,王逸平卻永遠倒在了自己的辦公室,又一次和女兒失約。25年來,他以超強的剛毅,與疾病搏斗,堅守崗位,至死不渝;25年來,他以微笑面對生活,感染身邊每一個人,留下了晚霞般的燦爛和溫暖。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要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科技創新的落腳點,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中科院建院以來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以王逸平為代表的一批批藥物研發人員,秉承中科院使命,勇挑重擔,以中國夢為指引,踐行著新藥夢。
路漫漫其修遠兮。王逸平輸給了病魔,卻跑贏了人生;他燃盡了自己,卻照亮了千萬患者的健康之路。他的一生,是對黨忠誠、不忘初心的一生;是執著追求、傳承創新的一生;是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一生;是科技報國、開拓創新的一生;是一心為民、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生。
習近平總書記說,創新從來都是九死一生,但我們必須有“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豪情。我國科技工作者要有強烈的創新信心和決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勇于攻堅克難、追求卓越、贏得勝利,將一代代科學家用汗水和生命鑄就的科學精神轉化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強大動力,努力開創中國科技進步的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