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這是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為江蘇發展描繪的宏偉藍圖。江蘇一直努力把這一藍圖變成美好現實。今年以來,江蘇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認真落實“六穩”要求,統籌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全省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提質。上半年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5%,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分別達到32.5%和44.7%,6月末城鎮登記失業率、調查失業率分別為2.99%和4.3%。主要經濟指標繼續保持穩定,為順利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打下了基礎。
著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體經濟是江蘇最為厚實的“家底”,全省制造業規模達16萬億元,占全國的1/7,但總體上仍處于全球產業價值鏈的中低端。江蘇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堅守實體經濟不動搖,把加快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落實減稅降費政策,今年全年為企業減負2000億元以上。統籌好穩增長、調結構,狠抓重大產業項目建設,做好“加法”,今年前8個月全省210個重大項目完成投資3960億元,開工率達74.3%;同時依法依規取締各類“散亂污”企業2400多家,出清僵尸企業167家,做好“減法”。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發揮江蘇科教人才和產業發達的雙重優勢,著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著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全社會研發投入占比達2.64%,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3%。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對全省現有產業進行系統梳理,重點打造物聯網、生物醫藥、集成電路、高端裝備、高端紡織等13個先進制造業集群,扶持重點龍頭企業、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和“隱形冠軍”,補強基礎元件、基礎材料等突出短板,著力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優勢、自主可控的產業“航空母艦”。
著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江蘇把綠色發展作為新一輪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堅決貫徹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戰略要求,著力完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體制機制。2018年,與開始實施“大氣十條”的2013年相比,全省經濟總量增長56.9%,PM2.5平均濃度下降34.2%,空氣質量優良率提高7.7個百分點;與實施“水十條”前的2014年相比,經濟總量增長42.5%,國考斷面水質優Ⅲ類比例提高7.7個百分點,劣Ⅴ類比例降至1%。今年1—8月,全省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5%,水質優Ⅲ類比例同比提高19.2個百分點,所有國考斷面和主要入江支流斷面均消除劣Ⅴ類。2018年全省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分別下降6.18%、6%;節能環保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450億元,居全國前列。蓬勃發展的綠色產業,正在迅速成為江蘇新的經濟增長點。
著力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江蘇牢固樹立“一體化”意識和“一盤棋”思想,根據區域功能定位,發揮特色優勢、促進優勢互補,著力推動差異發展、聯動發展、協調發展。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扎實推進鄉村振興十項重點工程,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促進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加快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聚焦突出短板和瓶頸制約,加快建設“三縱四橫”鐵路主骨架,加快擴建一批機場,加快長江過江通道建設。積極推動產業合理布局分工,堅持全省統一的技術、環保、安全標準,在這些方面不搞“梯度轉移”。同時立足全國全省全局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在沿江沿海、蘇南蘇中蘇北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產業在各區域合理分工、優化布局,進一步提升產業鏈整體水平,提高產業集群整體競爭力。
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江蘇仍然必須走改革開放這條“必由之路”。2019年8月2日,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著力打造開放型經濟發展先行區、實體經濟創新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圖為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連云港片區。 新華日報社供圖
著力增創改革開放新優勢。改革開放40多年來,江蘇靠“吃改革飯”、“走開放路”走在了全國前列。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仍然必須走改革開放這條“必由之路”。以“放管服”改革為重點著力優化營商環境,聚焦企業和群眾辦事的“堵點”、“痛點”、“難點”,全力推進“不見面審批”,著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1—8月,平均每天新登記市場主體4746戶,其中企業1457戶。以“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為統領擴大東西雙向開放,制定高質量推進“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的意見,組織實施國際綜合交通體系拓展、國際產能合作深化、“絲路貿易”促進、重點合作園區提升、人文交流品牌塑造“五大行動計劃”,大力推動江海聯動、陸海統籌、空港直航,形成更大范圍更高層次的開放格局。今年1—8月新增“一帶一路”沿線對外投資項目207個、增長45.8%,對“一帶一路”沿線出口增長13.8%。以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為平臺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緊扣制度創新這一核心,建設南京、蘇州、連云港三大特色片區,大力弘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優良作風,創造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性成果,努力在全國自貿試驗區建設中干在實處、走在前列。
著力在改善民生中穩增長、促發展。江蘇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與穩增長、促發展有機結合起來。今年努力辦好民生十件實事:提高醫療保障水平;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加大養老服務力度;加強特殊群體關愛;完善城鄉公共服務;大力推進廁所革命;加快城市公共設施建設;推動老舊小區改造升級;深入整治黑臭水體;大力改善蘇北農民住房條件。扎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制定實施“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務清單,出臺基層基本公共服務功能配置標準,涵蓋公共教育、醫療健康、社會保障等11個領域,目前基層基本公共服務功能標準化配置實現度超過90%。聚焦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弱項,著力提升城鄉居民生活兜底保障、環境質量和生態宜居等水平。緊緊抓住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每年確定一批民生實事,一件接著一件辦、一年接著一年干,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增強的同時,為穩定經濟增長和促進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作者:江蘇省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