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社区_国产欧美精品在线_精品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_日韩在线欧美_男女免费视频_国产视频中文字幕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二)

來源:《求是》2020/14 2020-07-16 09:00:00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本刊記者 黎海華 王光煦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2013年4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博后村考察時闡發的這一重要論述,深深扎根于3600多名博后村村民的心底,也從這里傳到大江南北老鄉的心坎里,鼓舞全國億萬農民奮力奔向小康社會。

  博后村是海南黎族聚居村莊,也是三亞市革命老區,臨近亞龍灣國際旅游區,土地常年浸漬海水成鹽堿地,種植收成少,村民小康生活的夢想曾經遙不可及。然而,短短幾年光景,博后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每處景觀、每條道路、每家農戶、每個村民,都演繹著人們創造小康生活的美好故事。

夢想在小村莊綻放

  譚中仙是土生土長的博后村人,大學畢業后在廣州打拼10年已小有成就,如今他成為了村里的致富帶頭人。“博后村靠近亞龍灣,過去每到旅游旺季村旁道路堵得水泄不通,但我們只能眼睜睜看著游客從村口路過,卻吃不上‘旅游飯’”,譚中仙每年從廣州回家過年,看見村里破舊落后的模樣,心里很不是滋味。

  2016年,譚中仙克服困難做通家人工作,拿出自己所有積蓄,并從銀行貸款湊夠300萬元,重建改裝自家和兩位叔叔的房子,合伙創辦“海納捷”民宿。2017年“海納捷”民宿開業,第一年幾乎每天爆滿,一年收入超過100萬元,這著實讓村民們看“紅”了眼。

  如今,經過3年的精心運營,“海納捷”民宿積累了口碑和知名度,譚中仙和兩個叔叔一大家10個勞動力全部在自家民宿工作,無論是從事前臺、餐廳服務還是保潔工作,收入都比以前翻了很多倍。譚中仙50多歲的二嬸董英姿,過去一直在當地務工,每個月收入僅2000元。“海納捷”開業后,她在譚中仙的鼓勵下在民宿一樓開了間小超市,一年光賣椰子收入就達15萬元。五湖四海的游客到譚中仙家民宿住宿、消費,客人經常給他們的服務點贊,讓全家人感到很自豪。

選對路子就能過上好日子

  “路子選對了,村民們就能過上好日子!”譚中仙談起他開辦民宿成功原因時感慨,“當時我辦民宿冒了很大風險,我能成功要感謝政府在發展規劃中為博后村選對了路子”。

  博后村原來主要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結果一直沒有發展起來。怎樣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的指示精神,為博后村規劃一條奔小康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成為當地黨委和政府思考的重要課題。2017年10月,三亞市委、市政府在認真聽取村民意見并深入分析區域發展規劃的基礎上,確定博后村就地打造美麗鄉村。

  博后村是海南黎族聚居村莊,也是三亞市革命老區。2013年4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博后村考察時提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這句話從此深深扎根于3600多名博后村村民心底,也鼓舞全國億萬老鄉奮力奔小康。近年來,博后村先后被評為海南五星級美麗鄉村、海南省衛生村、海南五椰級鄉村旅游點、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2019年村民人均收入達到24520元。圖為博后村俯瞰圖。 三亞市吉陽區委宣傳部供圖 孟志軍/攝

  在政府規劃和引導下,博后村瞄準民宿旅游業,把發展民宿旅游作為最為可行的小康致富路。政府打造美麗鄉村的規劃還不斷吸引社會資本,通過引進社會資本建立的“莫言莫語”等民宿成為亞龍灣旅游景區的網紅打卡地,極大提升了博后村民宿的理念、管理和服務水平。截至2020年6月,博后村共有民宿44家,房間總數約1300間,客房全年入住率超過65%,旺季經常一房難求。2020年五一黃金周期間,全村民宿入住率整體達到85.4%,不少網紅民宿滿房。在民宿業興起的同時,博后村通過成立民宿協會加強行業管理,促進服務品質提升。博后村民宿服務更為規范,文化、餐飲、娛樂等產業發展迅速……村莊越來越有活力,村民日子越過越紅火。

  2019年,博后村民宿在海南省美麗鄉村民宿評比中獎牌獲得數量排名第一,還有三家民宿獲得了“海南省十佳民宿”,兩家民宿獲得了“海南省品牌民宿”等榮譽。近年來,博后村先后被評為海南五星級美麗鄉村、海南省衛生村、海南五椰級鄉村旅游點、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博后村村民人均收入從2013年的7400元增長到2019年的24520元。這里山更清了、水更綠了、道路更寬了、生活更富了、笑容更甜了!

全面小康之路越走越寬廣

  “習近平總書記來視察玫瑰谷時特意叮囑我們要回報土地、回報老鄉,帶動更多老鄉奔小康,總書記這份赤誠的老鄉情始終感染著我”,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海南玫瑰谷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楊瑩女士回憶起2013年總書記來考察時的囑托仍記憶猶新。

  2013年以來,亞龍灣玫瑰谷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科技+旅游”的“農+旅”扶貧模式,打造玫瑰花海景區,并按照總書記重要指示推動玫瑰全產業鏈發展,帶動更多老鄉奔小康。博后村村民每畝土地租金從2500元/年增加到3370元/年,農戶每年土地租金收入均在1萬元以上,村民還可在玫瑰谷工作或發展其他產業。玫瑰種植合作社規模化種植面積2500畝,已帶動村民200多戶,直接帶動村民在園區參加玫瑰種植就業超過500人,玫瑰花成了博后村人的致富花。

  “堅持把人無我有、科學發展、符合自身實際的道路走下去,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經濟,為美麗鄉村和村民幸福提供保障”,博后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蘇少洪這樣展望博后村未來發展。近日,博宿(海南)旅游民宿管理有限公司成立,博后村正聚焦民宿旅游產業不斷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

  “村里建起了鄉村文創基地、火龍果種植基地,還不斷拓展攝影、垂釣、觀鳥、潛水、露營運動等特色旅游項目”,博后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李人達博士對博后村發展更加充滿信心。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景象正在博后村徐徐展開,村民們的小康之路越走越寬廣!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習近平總書記這句暖心窩的話時刻洋溢在村民每天的幸福生活里。3600多名博后村村民熱切期盼能再親口向總書記講述他們的小康生活故事,也誠摯邀請更多人來這里看看老鄉們在總書記關心下創造的美好生活。

  調研手記:

  農業農村是我國發展的突出短板,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標志。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貧困人口從2012年年底的9899萬人減到2019年年底的55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0.2%降至0.6%。今年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給脫貧攻堅帶來新挑戰,但我國脫貧攻堅政策保障、資金支持和工作力量是充足的,各級干部也積累了豐富經驗,做好“六穩”、落實“六保”各項舉措扎實落地,疫情不改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態勢。

  記者調研的海南省三亞市吉陽區博后村,鄰近亞龍灣國際旅游景區,原來卻主要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明顯是沒有走對路子。2013年4月9日總書記在博后村提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后,當地黨委和政府立足老鄉奔小康的目標,博后村的老鄉們鼓足干勁、奮斗拼搏、敢想敢干,因地制宜將博后村打造成美麗鄉村,將民宿旅游和玫瑰谷景區打造成“美麗經濟”。短短幾年,博后村成為富裕村、美麗村,老鄉人均收入從2013年的7400元增長到2019年的24520元。

  博后村發生巨變、博后村老鄉走向小康生活的動人故事表明,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億萬老鄉朝著幸福生活的目標發展產業、聚焦增收,就一定能使全面小康之路越走越寬廣。

十八洞村的幸福讓人心動

本刊記者 蔡春玲 鄂 璠 王文婷

  “以前的十八洞窮得讓人心痛,現在的十八洞幸福得讓人心動。”做出這個生動概括的人叫施進蘭。要說對十八洞村的熟悉和了解,他絕不謙虛,“因為我見證了十八洞村的一系列精準扶貧行動,以及脫貧摘帽的整個過程,我是實踐者,也是全程參與者,更是受益者。”從施進蘭這里,我們打開了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思想首倡地——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脫貧之路的精彩畫卷。

貧窮的山鄉哪有年輕人的“出路”?

  “三溝兩岔山旮旯,紅薯洋芋苞谷粑;要想吃頓大米飯,除非生病有娃娃。”因山高路遠,自然條件惡劣,十八洞村曾和湘西乃至全國大多數貧困村一樣,雖然得到了國家扶貧政策的關照,但卻“年年扶貧年年貧”,村民生活長期徘徊在貧困線以下。在這個典型的苗族聚居貧困村里,連苗歌傳唱的都是生活的艱辛和無奈。

  施進蘭一直想和這樣的貧苦生活“說再見”。2005年,他告別年僅9歲的一雙兒女,和妻子一起遠赴浙江打工。到2013年的時候,他們的收入已非常可觀,僅施進蘭一個人的月收入就能達到七八千元。

  然而,遠離故土的日子不好過。母親日漸老去、兩個孩子的青春期都在“留守”中度過,怎能不讓他惦記?可是惦記又能怎樣呢?村子里幾乎沒人有電話,和家人一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才能聯系一次,每次都費盡周折。那時候,村里的年輕勞動力都跑出去打工了,留守的不是老人就是孩子,思念家鄉和親人的,何止一個施進蘭。但是,貧困的山鄉哪有年輕人的“出路”呢?

“總書記來到我們十八洞了!”

  在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日復一日的奮斗中,驚喜終于來了。2013年11月3日晚,下班回到出租屋的施進蘭和往常一樣打開電視收看《新聞聯播》,沒想到電視畫面中居然出現了闊別8年的家鄉,還有鄉親們的面孔。他激動地大喊:“老婆老婆,你快過來看!習總書記來到我們十八洞了!”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南省湘西州花垣縣十八洞村考察,在這里,總書記首次提出“精準扶貧”重要思想,從此拉開了中國大地精準扶貧的壯闊大幕,億萬貧困人口在精準施策幫扶下,走上小康路。

  施進蘭再也坐不住了,“外邊再好,也不如老家。我要回去!”僅僅一個月后,他就辭去收入頗豐的工作,踏上了歸程。

  2014年年初,花垣縣委抽調5名黨員組成中國的第一支精準扶貧工作隊,進入了十八洞村。同年5月,村委會換屆選舉,施進蘭當選村委會主任,就職時,他在臺上喊出了“有錢沒錢、拼上三年”的口號,將壓在心底的那股志氣喊了出來。

十八洞村闖出小康路

  施進蘭和村里的其他干部們一樣,一直牢記著總書記在同大家座談時指出的方向:“發展是甩掉貧困帽子的總辦法,貧困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把種什么、養什么、從哪里增收想明白,幫助鄉親們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然而,真正去落實這句話,卻要越過重重障礙。

  自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洞村考察提出“精準扶貧”重要思想后,該村因地制宜培育鄉村旅游特色產業。2019年,十八洞村旅游公司正式營運,當年全村就接待游客60多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000余萬元,鄉村旅游正成為十八洞村最大的富民產業。 湖南省委宣傳部供圖

  首先要轉變村民“等靠要”的思想觀念。看到精準扶貧工作隊進村了,有村民直接問工作隊隊長:“這次帶了多少錢來?”還有村民聽說這支工作隊真的不分錢不發物,竟然連夜在村部的圍墻上寫滿了“村干部、工作隊、集體貪污扶貧款”的大字報。工作隊和村支兩委意識到,貧困戶“等靠要”思想嚴重才是塊真正難啃的“硬骨頭”,必須要把村民的志氣提起來。于是,村支兩委在村里開道德講堂,樹致富榜樣,推行“思想道德建設星級化管理”模式,對村民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幾招下來,成效初顯。

  其次要樹立村民“能致富”的信心。脫貧致富,必須發展產業,壯大集體經濟,在人均耕地0.83畝,地無三尺平的十八洞村能發展什么產業呢?工作隊和村支兩委經過無數次“頭腦風暴”后終于想出了一個好辦法:跳出十八洞,發展十八洞,在村外異地流轉千余畝土地,打造“飛地經濟”,采取“公司+農戶+基地”模式,集中種植湘西本地有基礎、帶動脫貧較為明顯的優勢特色產業——獼猴桃,村民以產業幫扶資金和自籌資金入股。

  然而,長期貧困的村民們搖著頭,誰都不愿意入股。“老百姓對種植獼猴桃的前景不看好、不信任、不認可。”施進蘭回憶說,村民們不僅不支持,還紛紛阻工以示抗拒。

  緊要關頭,黨支部必須發揮作用,黨員干部必須帶頭。村支兩委、黨員干部、小組長帶頭入股,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村支兩委還組織那些遲遲不肯入股、性格潑辣、能說會道的“當家人”前往都江堰國際獼猴桃節參觀學習。在都江堰,這些村民第一次“見識”了高級小轎車,回村后紛紛交錢入股、同意種植獼猴桃。

  思想通了,信心強了,干勁自然足。后來,在修路、農網改造、機耕道建設中,村民們主動出工出力,沒有一個講價錢的,最突出的是在2017年創造了用不到半年時間建成十八洞村水廠并投產的奇跡。

  精準扶貧貴在精準,產業發展貴在因地制宜。6年來,精準扶貧工作隊和村支兩委帶領村民因地制宜培育起了特色種植、特色養殖、苗繡、勞務經濟、鄉村旅游五大穩定產業,成為村民小康生活穩穩的支撐。2019年,十八洞村旅游公司正式營運,已經卸任村主任的施進蘭成為公司副總經理。公司成立當年,全村共接待游客60多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000余萬元,鄉村旅游正成為十八洞村最大的富民產業。

  十八洞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2013年,全村人均純收入只有1668元,貧困發生率高達56.8%。2019年,全村人均純收入增長到14468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26萬元。2017年2月,十八洞村成功脫貧摘帽,成為湖南省第一批成功脫貧摘帽的貧困村之一。

  環境改善了,山村變美了;產業發展了,生活更好了。這幾年,越來越多的青壯勞力回到村里,畢業不久的大學生也紛紛返鄉創業,建設家鄉。施進蘭的兒子女兒就是其中的代表。一群有想法、有沖勁的年輕人,正在用創新與實干精神點亮十八洞村的未來。

  “吃住不用愁,衣著有講究;增收門路廣,票子進衣兜;天天像趕集,往返人如流;單身娶媳婦,日子樂悠悠。”如今十八洞村的山歌唱出的是小康路上幸福長。

  一朵花開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十八洞村的脫貧之路,書寫出中國精準扶貧的精彩故事,引導和激勵著人們去創造屬于自己的小康生活。

  調研手記:

  站在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思想首倡地湖南湘西十八洞村,感受到這里的山水秀美、村容整潔,走在小康路上的村民生活忙碌有序,洋溢著朝氣和希望;身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走訪湖湘大地七州市十鄉鎮,處處見聞精準扶貧、產業發展生發的滿園春色,用雙手創造出幸福生活的人們臉上寫著驕傲和自信。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洞村考察時,作出“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重要指示,要求湖南闖出“不栽盆景,不搭風景”,“可復制、可推廣”的脫貧之路。近7年來,湖南省堅持用好精準之方,推進產業扶貧:十八洞村的獼猴桃、瀘溪的椪柑、隆回的金銀花、麻陽的冰糖橙、新化楊家邊村的文化旅游、韶山的紅色文旅、衡陽堰頭村的休閑產業、永州香零村的綠色蔬菜種植、郴州吳山村的特色養殖、汝城大坪鎮的現代農業產業園……都成為“一個產業帶動一方脫貧”的典型案例。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輸血與造血相結合,黨員與群眾相結合、政府與市場相結合、集體與個人相結合、生產與生態相結合、文化與文明相結合、數量與質量相結合,從2012年至2019年,湖南省減少農村貧困人口747萬,貧困發生率從13.43%下降到0.36%。

一元錢看病

本刊記者 王兆斌 張芯蕊

一元錢能做什么?

  在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儒林村,這里的村民一元錢能看一次病!

  “一元錢能看啥病?”帶著幾分疑惑,記者來到了花都區花山鎮儒林村衛生站。

  儒林村衛生站坐落于花山鎮北部一個環境優美的華僑村,站前岔路口矗立著一塊宣傳牌,“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幾行紅字格外醒目。

  “以前看病要花好幾百,現在只要一元錢。”站內候診長椅上,年過七旬的村民鐘玉英向記者“點贊”這個家門口的衛生站,“從前看病得去鎮上,要走好遠的路。自從有了衛生站,我們一家九口人,足不出村就能看病開藥,方便得很!生活很‘小康’嘞!”

  花都區“一元錢看病”始于十多年前的農村醫改探索,當時村民們“看病難、看病貴”,“小病拖、大病扛”現象很普遍。為解決村民看病問題,花都區在多地調研基礎上,借鑒轄區內部分經濟條件較好村鎮自20世紀60年代延續下來的村辦合作醫療經驗,創造性地提出了以政府購買服務形式向村民提供免費醫療的政策思路。

  2008年,花都區發布關于開展農村衛生站免費為農民治病工作實施方案,提出村衛生站免費為農民治病,每次只收一元錢掛號費,若需注射則另交一元錢注射費。2008年5月,花都區選擇16個村站啟動“一元錢看病”試點,2009年6月試點擴大到57個行政村衛生站,2010年9月實現全區196個村衛生站全覆蓋。

  轉眼十余年過去了,從“試點階段”的星星之火,到“全面推廣”后的燎原之勢,花都區用“一元錢看病”撬動了基層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民生效應一步步放大。如今,在廣東,“一元錢看病”已成為基層醫改的模范樣本。

  國家基本藥物的使用,進一步推動了基層醫療衛生體制綜合改革,改變了儒林村村民“大病小病都往大醫院跑”的思維定式。現在,村民在家門口看病,小病及時就診,降低了大病的發生幾率,減少了看病的花銷。隨著農村醫療健康服務網越織越牢,花都區農村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穩步提升。

“一元錢看病”能為村民省下多少錢?

  儒林村衛生站醫生邱華為記者算了一筆賬。“我有一位糖尿病患者,他在衛生站看病掛號只要1元,每月4次,合計只需4元。”邱華說,“如果他去外面治療,同樣的藥物至少花銷200多元,對于這樣需要長期服藥的慢性疾病,一年下來擔負的醫藥費要達數千元”。

  為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平,花都區引入全新信息化管理平臺,2019年9月起試點為區內基層醫生配備多功能巡診包。巡診包又稱“移動工作站”,可進行血壓、血糖、心電、尿酸、膽固醇等檢測,具有便攜性強、易操作、數據實時同步等特點,鄉醫可攜帶為村民開展入戶檢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圖為儒林村駐村醫生向記者展示出診時隨身攜帶的多功能巡診包。 本刊記者 王兆斌/攝

  有數據顯示,從2010年1月至2020年4月底,花都區村民享受診療服務1126.2萬人次,為農民直接減負18845.2萬元。“一元錢看病”政策改變了村民的就醫習慣,提高了村民的健康素養,收獲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看病為什么不是完全免費?

  “‘一元錢’的意義可以理解為要有付出,防止醫療資源過度消耗。”花都區花山鎮衛生院院長凌濟忠介紹,“如果村民有事沒事就去拿藥,放在家里也沒吃,就會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

  “包括健康教育在內,花都區為‘一元錢看病’配套了多項舉措,其中‘五化’是最關鍵的支撐,即硬件建設標準化、業務操作規范化、基藥使用免費化、鎮村機構管理一體化和農民健康服務一體化。”花都區衛生健康局黨組書記、局長曹揚告訴記者,“完整閉合的基本醫療體系,讓花都區公共衛生管理水平不斷提升,也讓基層村鎮衛生機構慢性病管理井然有序”。

一元錢能否讓群眾看好病?

  “鎮衛生院有一支優秀的家庭醫生服務團隊。”凌濟忠介紹,“每個家庭醫生服務團隊負責兩到三個村級站,由中高級職稱醫生擔任團長,這樣,醫療資源服務下沉,群眾不再看病難”。

  “村民如有身體不適,可以先去村級衛生站,如果病情嚴重,可由家庭醫生簽約團隊負責轉入門診、住院或上級醫院。”凌濟忠如是說。據了解,自2014年起,儒林村衛生站納入鎮衛生院家庭醫生簽約團隊,全村已有1910名村民參與家庭醫生簽約,常住居民簽約率達60.8%,重點人群簽約率達73%。

  加強醫生隊伍建設是解決村民能否看好病的關鍵。“人才流動帶動技術下沉,是實現醫療同質化服務的有效途徑。我們通過鎮村一體化,選派水平高的醫生下村,給鄉醫正式編制,納入鄉鎮衛生院統一管理。”曹揚表示,“通過人才招聘和資源下沉,破解了此前‘鄉醫多是赤腳醫生出身,水平參差不齊’的難題”。

  “兜兜轉轉還是回到了熟悉的家鄉。”作為花山鎮15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中的一員,邱華告訴記者,“衛生站還積極開展遠程醫療,把大醫院的優質醫療資源引到基層,主動對接醫療聯合體建設,讓我們鄉村醫生的工作信心十足”。

  據了解,“一元錢看病”在2016年實現了與城鄉居民醫保的銜接。村民在村衛生站就診先到醫保門診報銷,自付部分由區財政予以二次補助,強化了醫保與政府風險共擔機制。“一元錢看病”,讓村民樹立了健康應從關注治小病開始的理念,有效遏制了部分村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分級診療,在花都扎下了根。

  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短板在基層。花都區“一元錢看病”的醫改探索,努力打通基層群眾看病的“最后一公里”,努力補齊健康中國建設的短板,既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生動實踐,也是小康生活的鮮活注腳。

  調研手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廣州市花都區“一元錢看病”的醫改探索,是廣東省在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進程中涌現出來的典型,它用老百姓身邊的事生動地展現了我們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如今,“一元錢看病”,在廣東已有普遍發展趨勢,成為廣東高質量實現全面小康的標志之一。

  “一元錢看病”是由政府購買醫療服務再向村民免費提供,由政府為村民看病買單。從這一政策實踐看,政府只是改變了原本就用于農村醫療衛生的財政資金支出方式,撬動了基層醫改,盤活了農村醫療資源,實現了群眾、村醫、政府和社會的多方共贏。

  “一元錢看病”讓村民能在家門口看上病、看好病,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直線上升,也使村醫基本收入有財政保障,職業晉升有了通道,能安下心來服務村民。同時,政府用活了財政資金,破解了困擾多年的村民“看病難、看病貴”難題;社會激活了鄉村“沉睡”的醫療資源,提高了醫療衛生資源的使用效率。

  “一元錢看病”是醫改探索,擊中了農村老百姓看病就醫難的痛點,抓住了基層醫改的關鍵點,改革直奔問題,措施針鋒相對,成效經得起檢驗,點亮了村民們的小康生活,溫暖了老百姓的心,收獲了群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標簽 -
網站編輯 - 王慧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欧美三区 | 天天欧美| 久久久国产亚洲精品 | 欧美极品在线视频 | 免费一区二区 | 欧美片网站免费 | 国产精品www | 一本大道久久a久久精二百 国产成人免费在线 | 美女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91av在线影院| 国产极品粉嫩美女呻吟在线看人 | 亚洲一区不卡在线 | 国产精品一区一区三区 | 成人中文字幕在线 | 久久之精品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水蜜桃 | 国产一级免费在线观看 | 精品av |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伊人春色在线 | 台湾av在线| 国产小视频在线 | 亚洲综合色丁香婷婷六月图片 | 中文字幕视频一区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在线 | 鲁大师一区影视 | 亚洲天堂男人的天堂 | 久99久视频| 黄色日批视频 | 一区二区在线 | 久艹av | 成人午夜免费福利视频 | 久久国产精品偷 | 国产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的黄色片子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成年无码av片在线 | 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三区小蝌蚪 | 91九色视频 | 在线播放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