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位于河西走廊東端,境內山、川、沙各占三分之一,是甘肅23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古浪縣南部山區山大溝深、交通不便、自然災害頻發,山區群眾靠天吃飯,收入微薄。
李應川,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富民新村的一位村民,以前住在古浪南部山區的橫梁鄉橫梁村,一個“十年九不收”的地方。“那時候只能靠天吃飯,種點小麥、豌豆和洋芋,運氣好時能填飽肚子,遇到干旱還得挨餓。”憶及往昔,李應川唏噓不已,“路也不好走,離我現在住的地方有40多公里,孩子上學、家人看病都很不方便。”挪出窮窩,告別深山,成為包括李應川在內的村民們的深切渴望。
脫貧攻堅戰的號角吹響后,古浪縣謀劃實施黃花灘生態移民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統籌推進移民搬遷。根據南部山區不同自然條件,按照完全干旱山區整鄉整村搬遷、水川河谷區行政村就近安置的思路,對居住在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的新堡鄉、干城鄉和橫梁鄉3個鄉實施整鄉搬遷,對黑松驛鎮、定寧鎮、古豐鎮等8個鄉鎮的58個完全干旱山區行政村實行整村組搬遷。先后建成富康新村、感恩新村、圓夢新村、富民新村等13個集中安置點,搬遷安置南部高深山區11個鄉鎮貧困群眾1.53萬戶6.24萬人。
易地扶貧搬遷,圓了古浪縣貧困群眾的“安居夢”。2018年,李應川一家告別破舊的土坯房,搬進了90多平方米的大瓦房。如今,自來水進了院子,冬天屋里有暖氣,衛生間里不僅干凈還能洗澡。2019年8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花灘生態移民區調研時,曾到他家做客,并親切地詢問他搬下來是否滿意。“真正好得很!”李應川當時激動地說。
搬出窮窩只是第一步,如何才能讓老百姓穩得住、能致富?經過深入細致研究,古浪縣瞄準兩個方面:一是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二是因地制宜發展產業。
讓新村展新顏。在編制安置區建設規劃時,古浪縣就明確要求一步到位配套建設水、電、路、氣、網等基礎設施和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一攬子解決搬遷群眾吃水、行路、上學、就醫等問題。經過艱辛努力,在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已經建設了調蓄水池50座,從根本上解決了移民區產業發展灌溉用水問題;建設了干支渠、供水管道、供電線路、道路等,實現了水電路到戶到田;建成各類學校28所、醫療衛生機構67所,各安置點均配套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設施。如今,這里的老百姓也像城里人一樣享受著基本公共服務。
“在黑松驛老家時,最大的困難就是吃水!從溝里到崖上再到臺子上,挑水要走好長的路。兩年前我們搬到了富民新村,用上了自來水,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富民新村老人王菊英感慨萬千。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甘肅省古浪縣對南部貧困山區的3個鄉和數十個行政村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整鄉整村搬遷至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并完善水、電、路、氣、網和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努力使群眾安居樂業。上圖為2020年3月10日拍攝的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綠洲生態移民小鎮的學校校園(無人機照片);下圖為2016年4月21日拍攝的古浪縣定寧鎮曉光村王家水小學教室舊貌。 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攝
發展產業“拔窮根”。立足移民區自然條件,古浪縣扶持群眾發展以日光溫室精細果蔬為主的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和以牛羊雞鴿為主的舍飼養殖產業。專門成立移民區產業發展辦公室,選派科技特派員和農技人員常年駐點,全過程、“手把手”進行技術指導。通過整合各類資金,制定了扶持貧困群眾發展特色種養殖產業的政策。日光溫室每座財政獎補4.98萬元、協調產業貸款2萬元并給予3年全額貼息,養殖暖棚每座獎補8000元、超出2座每座獎補6000元、每戶最多獎補4座。種植產業基地和養殖小區全部由政府統一配套水電路等基礎設施。
產業發展為群眾增收致富創造了條件。就拿李應川來說,以前為了生活,他背井離鄉去外地打工。搬下來后,他通過政府貼息貸款以及政府補貼先后建了一座蔬菜大棚和一座養殖暖棚。李應川說,大棚就是“小康棚”,一座大棚頂十幾二十畝地的收入,只要肯干,日子肯定會紅火。
漫步黃花灘生態移民區,黛瓦白墻的農家院錯落有致,街道寬敞整潔,樹木蔥郁,醫院、學校、廣場等設施一應俱全,田間地頭歡聲笑語……“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變成了“一方水土富一方人”。
調研手記:
短短數年時間,古浪縣通過持續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不僅讓1.53萬戶6.24萬貧困群眾挪了窮窩、換了窮貌,還通過發展產業讓他們走上了致富路。事實證明,易地扶貧搬遷是破解“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問題,實現貧困群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富康新村、感恩新村、圓夢新村、富民新村……黃花灘生態移民區一個個充滿時代氣息的名字,既寄托鄉親們對黨的感恩之情,也寄意鄉親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
“讓老百姓生活更幸福就是共產黨的事業”,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黃花灘生態移民區考察時所強調的。質樸的話語,深刻道出了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