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蒼森八桂,茲地在湘南。12個世居民族和其他44個民族,5600多萬人民,共同生活在這片23.76萬平方公里的紅土地上,為“建設壯美廣西,共圓復興夢想”奮力前行。
“要把扶貧攻堅抓緊抓準抓到位,堅持精準扶貧,倒排工期,算好明細賬,決不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地區掉隊。”早在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廣西代表團審議時就提出明確要求。
作為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廣西牢記總書記殷切囑托,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政治責任和第一民生工程,舉全區之力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2016—2019年,累計減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50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0.5%下降至0.6%。剩余未脫貧人口已基本達到脫貧條件,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果。其中,259.12萬少數民族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8個少數民族自治縣摘帽,少數民族貧困群眾擺脫貧困,走上了新生活之路。
近日,調研組深入廣西河池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和防城港市東興市等地采訪調研,真切感受毛南族、仫佬族、京族三個人口較少民族生產生活發生的滄桑巨變,深刻體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實踐偉力。
民族團結奔小康
2020年5月20日,毛南族最值得慶祝的大喜日子。這一天,習近平總書記對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的重要指示傳到鄉親們中間。總書記在重要指示中為鄉親們生活有了明顯改善而高興,勉勵鄉親們把脫貧作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起點,讓日子越過越紅火。總書記又一次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濃濃關愛、諄諄勉勵,體現了各民族同榮辱、共進退的手足之情,體現了為最廣大人民謀福祉、求幸福的大愛情懷。
因久居深山、條件惡劣,長期受苦受難,毛南族過去被叫作“毛難族”。今年,環江這個全國唯一的毛南族自治縣,終于摘掉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帽子,毛南族結束千百年的絕對貧困,實現整族脫貧。
小河潺潺,果園成片,民居錯落,風情別致。走進環江思恩鎮陳雙村,鄉村美景映入眼簾,笑臉墻、《十頌黨恩》長廊表達著各族群眾的樸素心聲。聽一曲毛南的迎客歌,喝三碗苗家的土法酒,看一段瑤族的長鼓舞,再體驗一次百人長桌宴,真可謂“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在黨的民族政策和富民政策陽光的沐浴下,昔日住在邊遠山溝的毛南族、苗族、瑤族群眾通過易地搬遷、開發扶貧,發展甘蔗、水稻、桑蠶、水果等主導產業,與當地各族群眾一起勤勞致富,共同譜寫了民族團結奔小康的新篇章。圖為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思恩鎮陳雙村航拍圖。 環江縣委宣傳部供圖
陳雙村居住著7個民族,易地扶貧搬遷戶占了一半多,九成以上人口都是少數民族。和諧幸福之花緣何燦爛綻放?“民族團結心向黨,感恩奮進奔小康”,村口這副對聯揭開了“謎底”。
“剛來時我們沒有水牛,連田地都不會種,全靠兄弟民族幫忙。”苗族同胞韋玉榮感慨萬千。脫貧攻堅戰打響后,惠民政策越來越多,他帶頭種起砂糖橘,年收入近20萬元。嘗到甜頭的他,毫無保留地向各族村民傳授技術,目前全村種植水果6000多畝。
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夢想不會自動成真。村民自籌160多萬元創辦“毛苗瑤”農家樂園,組建蘆笙隊、龍舟隊等文體團隊,舉行民族民俗展演活動。休閑旅游加上水果種植,鄉親們年人均純收入從1995年的不足500元增長到如今的1.5萬元。2019年12月,陳雙村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小康生活的成色更足、質量更高。
作為全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區,廣西各民族心連心、手拉手的好傳統代代相傳。但是,“勺子總會碰鍋沿,腳板總要擦地皮”,天天相處難免磕磕絆絆,怎么辦?
陳雙村新組建的時候,由于民族多、移民多,語言不通、風俗不同,各移民組時鬧矛盾。黨組織和黨員們沒有回避矛盾,耐心地跟各族群眾溝通交流,在實踐中逐步摸索出“六聯”工作法:產業聯營、屯務聯管、文藝聯演、婚嫁聯姻、治安聯防、品牌聯創。一個“聯”字,把各族群眾的心聯結到一起,有效促進了民族團結進步,推進了脫貧攻堅。
“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發展是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鹿心社說:“我們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把維護和促進民族團結作為重大政治任務來堅守,作為核心工作來接力傳承,努力創造更好的共居共學共事共樂條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廣西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手足相親、守望相助,一組數據可見一斑: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廣西由兩個以上民族組成的家庭有127.82萬個,約占全區家庭總數的14%。“民族關系”連續多年成為群眾滿意度最高的社會指標,民族團結成為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幸福線。
獨弦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樂器,包涵著京族深厚的文化元素,已于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彈奏起來音色柔美動聽,琴聲悠揚婉轉。圖為京族獨弦琴藝術傳承人、廣西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阮志成在閑暇時一邊整理漁網一邊教孫女學習彈奏獨弦琴。 胡曉雯/攝
廣西是民族地區,也是邊疆地區。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指出:“脫貧攻堅工作做好了,邊疆穩定、民族團結就有了堅實基礎;邊境建設搞好了,民族事業發展了,對打贏脫貧攻堅戰也是極大促進。這幾項工作是一個有機整體,要一并研究、同步推進。”
在新一輪興邊富民行動中,廣西加大對8個邊境縣(市、區)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千方百計解決邊境群眾住房難、飲水難、用電難、上學難、就醫難、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難等問題,讓邊境各族群眾安心守邊、齊心固邊。
人口不到3萬的京族,是我國唯一的海洋民族,主要聚居在東興市江平鎮的澫尾、山心、巫頭三個海島上。作為中國唯一與東盟國家海陸相連的一類口岸城市,東興因地制宜創新“邊貿+”扶貧模式,讓邊民在邊境貿易產業鏈各個環節得到實惠。依托澫尾島金灘旅游資源,不少京族人家開起農家樂和民宿,錢袋子慢慢鼓了起來。2020年6月,防城港市宣布,京族三島的人民全部脫貧。
65歲的京族老人蘇春發,是獨弦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這個金字招牌,讓游客慕名而至。“有時候,一天要接待五六撥客人。”他家的客廳也變成了教室,對所有的學生免費授課,人們常常順著琴聲就能找到他的小院。如今,很多在外求學工作的京族人選擇回島上發展,聽著悠揚的琴聲守望鄉愁。“如果在家門口就能過上好日子,誰還愿意背井離鄉呢?”蘇春發用樸實的話語道出生活真諦。
做好山水大文章
“桂林山水甲天下,廣西處處是桂林。”汽車疾馳在新建公路上,又快又穩,遠處喀斯特地貌獨有的奇異山峰連綿不絕,在云霧繚繞中若隱若現,宛若乘舟蕩漾于漓江之上。
看到這些美景,游客稱贊廣西天然稟賦好,當地人卻百感交集。
由于氣候條件優越,廣西江河湖泊遍布全境,森林覆蓋率位居全國前三,山川秀美,風光旖旎,擁有眾多聞名遐邇的旅游度假勝地,長壽品牌更是享譽全球。但在生態環境保護上,廣西也走過彎路。工業重鎮柳州,曾飽受酸雨之痛。為此,引發了一場要經濟還是要環境的大討論,最終柳州痛下決心,奮力治污。今日柳州,青山綠水環抱,四季鮮花怡人,“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國家園林城市”等生態招牌接踵而至,工業發展亮點頻現。
“廣西生態優勢金不換”。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強調,要堅持把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作為基本方針,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作為基本目標,使八桂大地青山常在、清水長流、空氣常新,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成為展現美麗形象的發力點。這些重要思想發人深省、擲地有聲,為廣西正確處理發展與生態的關系指明了方向。
全區上下深入學習領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付出生態代價的發展沒有意義”。桂林選在遠離老城和漓江的區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百色系統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北海銀灘岸線300米內堅決不建永久性建筑,欽州劃出臨港大工業與白海豚棲息地的分界線,南寧堅持治水、建城、為民,精雕細琢“百里秀美邕江”……
為了使“山清水秀生態美”的金字招牌更閃亮,廣西推動大健康與大數據、大生態、大旅游深度融合,努力把資源優勢變為發展優勢,加快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以桂林山水、北部灣濱海風光、巴馬養生等為品牌的旅游業不斷做大做強,鄉村旅游蓬勃發展。與此同時,健全完善“綠色GDP”綜合考評體系等措施,大力實施“綠滿八桂”造林綠化工程。
在廣西,不僅有甲天下的山水,還有廣泛的大石山區。就在6年前,廣西還有250多萬貧困人口生活在大石山區,河池市就地處滇桂黔石漠化集中連片區域,是石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裸露石山面積一度將近40%。山上光禿禿,家里窮叮當,人們飽受困擾,長期走不出“越破壞越貧窮、越貧窮越破壞”的怪圈。
既要脫貧摘帽,也要保護生態。怎么辦?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中國科學院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喀斯特生態研究國家野外觀測研究站,自治區建立了第一個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和農業特色示范園,針對當地喀斯特峰叢洼地旱澇災害頻發、生態產業落后、農民收入低的特點,推廣替代型草食畜牧業、中草藥、特色水果等產業發展模式,為西南生態脆弱地區的精準扶貧提供了科技支撐和示范樣板。
河池市委書記何辛幸介紹,當地根據自身“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大石山區特點,在科技專家的指導下探索出“人下山,樹上山,畜入圈,藥蓋石,果滿坡,水蓄柜,土保持,民致富”24字石漠化綜合治理與產業開發扶貧工作相結合的成功經驗,通過植樹造林、水土保持、易地搬遷、圈養牛羊等措施,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帶動群眾增收脫貧。
在慕名而來的游客眼中,大山是美景;在居住于此的山民眼中,大山卻是阻隔。“有些條件惡劣的地方,沒有耕地,不通水電,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要讓群眾脫貧,只有將他們從山上搬到有發展條件的地方,并逐漸恢復山林生態。”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縣長潘秋琳介紹,羅城選擇區位優勢好、地形條件優、適合搬遷戶生存發展及方便產業扶持的一流地塊進行規劃安置,全縣有1.23萬人搬出“窮窩窩”。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無論是對于易地搬遷的貧困戶還是對于安居故地的貧困戶來說,發展產業都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
如何在大石山縫種下“搖錢樹”,既收獲脫貧的“票子”,又蓋上生態的“被子”?廣西有關部門請教業界頂尖專家,系統梳理區內外的成功典型,專門編制了《大石山區扶貧產業發展實例》,幫助大石山區的貧困鄉親找到更多致富路。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將目光投向了根系發達的毛葡萄、油茶等作物。這類植物生存能力強,根部能抓住土層,不讓泥土被雨水沖走,既綠化了山地,還能帶動周邊村民致富。
從“世代苦守望天田”的貧困遺傳,到“生態優勢金不換”的綠色接力,廣西努力走出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人民群眾幸福感高的綠色發展之路。這些年來,廣西植被生態質量和植被生態改善程度居全國首位,設區市環境空氣質量年優良天數和主要河流水質達標率保持全國前列。
扶貧扶到點上扶到根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攻堅,精準是要義。”“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手榴彈炸跳蚤’,因村因戶因人施策,對癥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扶貧扶到點上扶到根上。”
調研組了解到,廣西始終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做好精準文章,穩扎穩打,步步為營,推動脫貧攻堅連戰連捷,連續4年在省級黨委和政府脫貧攻堅成效考核中被評為“綜合評價好”等次。
廣西把精準識別作為整個脫貧攻堅工作的基礎,開展了被稱為“史上最嚴”的精準識別,努力找準“靶心”。組織25萬多人開展大規模識別行動,共識別出634萬貧困人口并建檔立卡。在2015年度國家第三方評估中,廣西貧困人口識別準確率高達99.76%,在全國排第一位。
為了做到“精準”識別,廣西對國家“兩不愁三保障”標準進行細化、量化,建立了涵蓋農戶人口、耕地、住房、勞動力等18類98項內容的精準識別指標體系。按照“兩入戶、兩評議、兩審核、兩公示、一公告”程序確定貧困戶名單,有效防止“富人戴窮帽”。
廣西還在全國率先建設脫貧攻堅大數據管理平臺,對脫貧攻堅實行科技化、信息化管理,實行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從自治區到村,均建立了“掛圖作戰、清單管理、滾動集成、精準摘帽、帶奔小康”的精準管理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攻堅一定要找對“窮根”,明確靶向,對癥下藥。廣西精準實施產業扶貧,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商則商、宜游則游,推廣縣級“5+2”、村級“3+1”特色產業模式,建立以糖料蔗、水果、油茶、桑蠶、中草藥、豬牛羊雞鴨等為主導的特色產業體系,產業覆蓋率達96.36%。集中資源攻堅,在對20個深度貧困縣和1490個深度貧困村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對4個極度貧困縣、100個極度貧困村和1萬戶以上的極度貧困戶,聚焦精準發力,攻克堅中之堅。通過粵桂勞務協作、開展“春風行動”等就業援助專項行動,精準幫扶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主動對接中央單位開展定點扶貧,深化粵桂扶貧,廣東5市26個縣(市、區)對廣西8市33個國定貧困縣實現了結對幫扶全覆蓋。引導11669家民營企業結對幫扶9140個村,3萬多個社會組織參與。
地還是那片地,水還是那道水,在脫貧攻堅中,如何最大程度地激活發展潛能,成功實現產業提質升級,徹底拔掉“窮根”?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縣長黃炳峰說,秘訣在于不斷創新產業發展的管理模式。環江通過培育“廣西油茶雙千計劃項目”,使油茶種植面積擴大到12.2萬畝,同時有1個千畝油茶高產高效示范園和4個油茶高產高效示范點。全縣形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614家,共帶動貧困戶77835戶,有效解決了小農戶生產經營面臨的困難,為扶貧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充沛動力。
“管理模式一順暢,企業發展的動力就更足了。現在我們不僅做食用油,還做護膚品、洗滌類的山茶油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帶動更多貧困戶脫貧。”環江伍香源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韋維說。
搶粽粑是仫佬族競技強身的民間傳統體育項目之一,起源于明朝,每年在仫佬族特有的依飯節(或冬至日)舉行。在搶粽粑運動中,誰搶得多,得“福”就多,仫佬族人民借此表達豐收的喜悅之情和祈盼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美好愿望。圖為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仫佬族群眾舉行搶粽粑比賽。 羅城縣委宣傳部供圖
為了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穩得住”,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投資9000多萬元在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旁邊建設醫院,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可享受治療費用優惠后納入醫保報銷。建起羅城·深圳實驗小學,極大便利了搬遷群眾子女的就讀問題。“原來我在東門鎮德音村小學讀書,從家里到學校需要走1個多小時山路。”在該校就讀的學生潘欣怡高興地說,現在她從家里到學校步行只要幾分鐘,而且每天還有營養餐補貼。
搬得出,穩得住,還要逐步能致富。羅城出臺優惠政策,積極引進企業進駐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發展產業。縣委書記藍啟章說:“目前已有10家企業落戶仫佬家園創建扶貧車間,可提供就業崗位2500多個。”引進的廣西中歐鮮農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依托當地資源生態優勢,在全縣11個鄉鎮67個貧困村建立了67個電商服務站,帶動6000多戶貧困戶發展產業。
精準脫貧、參與式扶貧、整村推進,廣西扶貧經驗不僅在國內立得住、叫得響、推得開,還成為“海外樣本”。自2007年以來,廣西先后舉辦了7屆“中國—東盟社會發展與減貧論壇”,承辦了25期國際減貧經驗研修班,70多個國家600多名減貧官員到廣西“取經”。
“來自龍勝各族自治縣的瑤族同胞,多次受邀走出國門,對外分享脫貧經驗。”中國援老減貧項目組負責人覃延學介紹。2015年以來,該項目以老撾的版索村和象龍村為示范,推廣以政府為主導、群眾參與為基礎的“整村推進”減貧經驗,在3年時間內對示范村莊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農戶生計改善、能力建設和技術援助5個方面的幫扶,改善當地生產生活條件,為東南亞國家減貧和改善民生提供了示范。
群雁高飛看頭雁
調研組采訪調研期間,一部以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時代楷模、百色市樂業縣百坭村原第一書記黃文秀同志為原型創作的電影《秀美人生》正在熱映。
“你問我為什么回到鄉村來,有些事情總得有人去做,有些青春總得在遙遠的鄉村秀一秀,年輕人的態度就是鄉村的未來……”電影主題曲的這段歌詞樸實真摯,引人共鳴。黃文秀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優秀青年代表,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先進典型,是在脫貧攻堅一線揮灑血汗、忘我奉獻的優秀基層黨員干部的楷模。
黃文秀不幸犧牲后,習近平總書記專門作出重要批示,稱贊她用美好青春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譜寫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號召廣大黨員干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黃文秀為榜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于擔當、甘于奉獻,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黃文秀是廣西百色市樂業縣百坭村原第一書記,是在脫貧攻堅一線揮灑血汗、忘我奉獻的優秀基層黨員干部的楷模。圖為黃文秀下村走訪。 新華社發(樂業縣委宣傳部供圖)
在黃文秀魂牽夢縈的家鄉,人們爭相紀念文秀、緬懷文秀、學習文秀,成千上萬個“文秀”如雨后春筍茁壯成長。在羅城東門鎮佑洞村,調研組見到了30歲的駐村第一書記吳建平。與黃文秀一樣,他身上也穿著一件印有自己名字和職務的馬甲。“主要是方便群眾熟識,盡快和群眾打成一片。”早在兩年前,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鹿心社就為“馬甲書記”舉措點贊,并要求在全區推廣此項做法。如今,“馬甲書記”已成為八桂大地脫貧攻堅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對于吳建平來說,能得到組織選派他感到很榮幸,他在駐村日記中寫下自己的決心:“既然選擇鐵,就要煉成鋼!”報到的第二天,他就開始轉村。這是羅城最窮的村子。
情況摸透了,下面怎么干,吳建平一時有些困惑,不知從何下手。在縣委縣政府的指導下,他和扶貧工作隊、村“兩委”班子一起開動腦筋,制作了佑洞村脫貧“作戰地圖”。地圖上標注了所有貧困戶家庭位置和基本信息,為每個貧困戶制定了具體的幫扶政策和進度表,并及時對扶貧開發系統中的貧困戶信息跟進核實,再即時完善到“作戰地圖”上,使地圖的信息越來越完整,越來越精準。
群雁高飛看頭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抓好黨建促脫貧攻堅,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經驗。要打贏脫貧攻堅戰,關鍵在黨,在黨的各級干部。
鄉鎮黨委是農村基層組織的“龍頭”。廣西緊緊圍繞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需要,有針對性地選配政治素質高、工作能力強、熟悉“三農”工作的干部擔任貧困鄉鎮黨政正職,選拔基層經驗豐富、對人民群眾有感情、與群眾打成一片的本鄉本土“老鄉鎮”進入領導班子。換屆后,全區鄉鎮黨委班子中,具有2年以上鄉鎮、街道工作經歷的達到90%。
村黨組織是農村脫貧攻堅的“主心骨”。廣西在全區1.4萬個村黨組織中推行“星級化”管理,每年按行政村數量的10%排查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對空缺的或不勝任現職的、能力不足的、工作不在狀態的數百名黨組織書記及時調整,貧困地區基層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戰斗力不斷提高。
建設一支好的致富帶頭人隊伍和后備干部隊伍,才能為貧困村脫貧攻堅留下“不走的工作隊”。廣西2016—2019年累計提拔使用駐村干部7408名,培訓扶貧干部376.32萬人次,激勵干部到脫貧攻堅一線建功立業。平南、環江等縣還通過手機定位的方式,實時監控扶貧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的在崗情況。
農村經濟“列車”跑得好、跑得快,關鍵在于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火車頭”牽引作用,用“黨建+”引領脫貧致富。陳雙村相繼成立毛南族、苗族、瑤族片區黨支部、黨群理事會,創新“黨委搭臺、支部引領、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先鋒驅動——產業帶富工程”,全面提升黨組織和黨員推動產業發展、服務群眾的作用。澫尾村黨支部抓好“國門黨建”特色品牌打造,帶領群眾發展旅游經濟、海水養殖,并與越南茶古坊長尾區締結為友好村,維護了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
廣大基層扶貧干部常年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拼命精神,令人感懷。2015年以來,廣西有4個組織和15人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獎”,2人榮獲全國脫貧攻堅模范。他們的先進事跡和優秀品質,不斷激勵廣大黨員干部奮進新時代。還有157名干部,永遠倒在了脫貧攻堅戰場上,用生命踐行了初心使命,鄉親們決不會忘記他們。
在黨組織和黨員的帶領下,貧困群眾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從“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轉變,自我發展的意識和能力不斷增強,更加感黨恩、堅定跟黨走。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內外部形勢復雜嚴峻,壯鄉兒女與全國人民一樣,經受住了疫情的大考,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實現“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重大歷史任務的奮斗中,取得了新的成就,勝利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