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大灣村,小橋流水,鳥語花香,靈氣秀美,生機盎然,幢幢小樓錯落有致,男女老少有說有笑,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樣。
難以想象,這里曾經山路顛顛簸簸,進村坑坑洼洼,晴天塵土滿鞋,雨天道路泥濘,貧困戶房子破破爛爛,甚至家徒四壁……作為遠近聞名的貧困村,直到2014年,安徽省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還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42戶707人,貧困發生率高達20.6%。
今年71歲的陳澤申,曾是大灣村的重度貧困戶。前些年,陳澤申的兒子、妻子相繼離世,只能和孫子相依為命。為了“轉運”,他曾按照“風水先生”的指點,改了家里大門的朝向。顯然,這樣的“改變”什么也改變不了,幸福遙不可及。
真正的改變,始于2016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一路奔波,來到這里走訪村民,同干部群眾共商脫貧攻堅大計。“以行動兌現對人民的承諾”,總書記的到來,給包括陳澤申在內的大灣村干部群眾帶來了幸福的希望。
搬了新家。過去,大灣村的村民大多“蝸居”在老舊破敗的土坯房中,其中不少是危房。為了徹底解決村民的住房安全問題,這幾年村里規劃建設了大灣、方灣、基灣、中心村莊4處集中安置點,陳澤申和其他60多戶貧困戶陸續搬入新居。“沒想到這輩子還能住進這么好的房子。”新房的水、電、路設施完善,廚衛干凈整潔,客廳裝了空調,臥室鋪上了木地板,不僅住得舒服,而且基本沒有增加村民經濟負擔。陳澤申掰著手指頭算起了賬:扶貧資金、移民資金、宅基地騰退資金加起來有十幾萬元,除去建房款,自己不僅一分沒掏,還“凈賺”了一些。
多了收入。日子難熬,說到底是沒有穩定收入。這幾年,大灣村積極引進市級龍頭茶業企業入駐,努力支持貧困戶因戶制宜發展特色種養業,帶動貧困戶增加收入。在村里的關心下,陳澤申通過養羊、從事保潔公益性勞務等順利實現了脫貧。為了進一步增加收入,他又開始養牛、種植天麻等作物。再后來,他又在茶廠找到了工作,負責領著游客體驗采茶炒茶,月收入近3000元。窮了大半輩子的陳澤申,現在有了比較穩定的收入,生活有了保障,日子越來越甜。“我特別想對總書記說,現在脫貧了,日子越來越好,請總書記放心”。
有了盼頭。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4年前,習近平總書記曾關切詢問陳澤申孫子的學習情況。4年后,在國家助學貸款的支持下,小伙子已順利完成學業,并在省會合肥一家軟件公司上了班,月收入7000多元。孫子有出息,又懂事,這是陳澤申最欣慰的事。他時常教育孫子:“家里脫了貧,但吃水不能忘了挖井人。在城里生活不能大手大腳。要努力工作,也要節約,好好存錢。”
陳澤申的幸福故事是整個大灣村幸福故事的縮影。2016年以來,大灣村堅持黨建引領,讓基層組織“強”起來;堅持因戶施策,讓脫貧藥方“準”起來;堅持產業為本,讓長效支撐“穩”起來;堅持基礎先行,讓村莊環境“美”起來;堅持補齊短板,讓公共服務“優”起來;堅持群眾主體,讓內生動力“激”起來。2018年,大灣村順利實現“村出列”,2019年底貧困人口減至4戶8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23%。
讓老區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致富,使老區人民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習近平總書記一直掛在心上的事。2016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調研期間,專程來到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村民陳澤申家的小院,和鄉親們圍坐在一起拉家常,向大家了解脫貧工作情況。4年多時間過去了,陳澤申家已經成功脫貧,現在收入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紅火。圖為2020年4月17日,陳澤申帶游客到茶園體驗采摘。 安徽日報記者 李博/攝
大灣村的幸福故事繼續書寫新的篇章。“生態旅游是大灣村的全新增長點”,“我們決心實踐好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大灣村黨總支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80后”的余靜告訴記者。
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紅色底蘊和鄉村文化等優勢,大灣村積極推動“茶旅”融合,發展鄉村旅游,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年接待游客30萬人次。村里還引進企業開發“大灣民宿”,游客絡繹不絕,催生了30余家農家樂。現在,出去打工的村民越來越少,大家在家門口一樣能有很好的收入。
今年8月8日,大灣村十里漂流旅游項目開始接待游客。漂流項目由大灣村與社會力量合作開發,門票收入的40%分配給村集體。憑借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大灣漂流很快打響了品牌,僅半個月左右時間,游客就超過1萬人次。
短短4年,習近平總書記牽掛的大灣村實現了美麗蝶變,但干部群眾并不自滿。幸福是奮斗出來的,而且要不斷接續奮斗。從去年開始,大灣村就立足實際、著眼長遠,開始思考脫貧攻堅之后如何穩定脫貧成效、防止返貧,如何無縫對接鄉村振興戰略。他們的思路非常明確:關鍵是確保產業的持續興旺,抓手是搞好旅游配套服務。
調研手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老區的全面小康,特別是沒有老區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那是不完整的。”長期以來,許多老區交通閉塞,發展比較滯后,但思路一開天地寬,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下,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大灣村積極探索、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依托青山綠水和紅色文化,因地制宜發展茶葉、旅游業等支柱產業,蹚出了一條老區脫貧攻堅奔小康的路子。實踐證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中,老區希望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