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力書寫“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時代答卷
孫立成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千秋大計的高度,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為新時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深遠歷史意義和重大戰略意義。把黃河打造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是千百年來中華兒女的夙愿,開啟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也為黃河沿岸地區帶來了千載難逢的重大歷史機遇。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打造綠色宜居的美麗樣板,讓人民群眾共享自然之美
黃河流域最大的問題是生態脆弱,核心就是生態保護。從全國看,黃河作為我國北方地區的生態廊道,連接青藏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是生態保護的重要載體和依托。從流域看,黃河上游三江源地區是名副其實的“中華水塔”,中游黃土高原是世界上范圍最廣、強度最大的水土流失區,下游是水沙排泄的重要通道和河海連通的生態廊道,都極易發生退化,恢復難度大且過程緩慢,流域環境污染積重較深,水質總體差于全國平均水平。以濟南為例。濟南地處黃河下游,黃河濟南段全長183公里,上連東平湖,下接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做得怎么樣,事關整個黃河流域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要做好保護工作,促進河流生態系統健康,提高生物多樣性”。我們堅定不移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推進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優先位置,把黃河生態系統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統籌考慮、一體推進。
堅持“保”字為先,圍繞保護修復自然生態系統,統籌保護黃河濟南段的水系、岸線、濕地等自然資源,加強黃河和小清河、大汶河、徒駭河等10多條重點河道治理,高標準修復濟西、玫瑰湖、白云湖等20多處濕地,提高生物多樣性,逐步恢復河流水系生態環境。
堅持“綠”字為本,圍繞加快建設綠色生態廊道,加強生態防護林建設,因地制宜建設城市森林公園和郊野公園,打造獨具山水泉城特色的黃河百里生態風貌帶,實施黃河堤防綠化提升工程,累計消除淤背區空白段22.33公里、面積2723畝,塑成更具自然之美的生態風貌。
堅持“治”字為要,圍繞解決黃河流域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著力加強環境綜合治理,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依法嚴肅處理環境違法行為,連續打響了濟南雪野湖違建別墅整治、佛慧山景區違建整治、千佛山北入口改造、大明湖周邊違建整治“四場戰役”,累計整治別墅517棟1053套,拆除影響生態景觀的建筑50多萬平方米,同步建綠復綠110多萬平方米,實現了還湖于民、還山于民、還景于民。2020年,濟南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27天,優良率62%,首次超過60%;PM2.5平均濃度較2015年改善41.2%,達到有監測數據以來最好水平;建成區43條黑臭水體全部治理完成,通過國家驗收。
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近年來,濟南圍繞保護修復自然生態系統,把黃河生態系統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統籌保護黃河濟南段的水系、岸線、濕地等自然資源,加強重點河道綜合治理,逐步恢復河流水系生態環境。圖為小清河濟南槐蔭段治理后的風貌。 濟南報業供圖
源起大明湖的小清河濟南段全長70多公里,歷史上曾是一條清澈見底的泉水河。隨著城市快速發展,作為濟南市區唯一對外排水河道,小清河納污負荷巨大、污染嚴重,一度被稱為“小黑河”。近年來,按照“水清、岸綠、河暢、景美、宜游”的目標,先后投入130多億元,大力實施管網改造、雨污分流、黑臭水體治理等河道綜合整治工程,推進生態景觀改造提升。小清河斷面水質由地表水五類提高到四類,實現了有監測記錄30年以來的歷史最好水平,已成為市民健身鍛煉、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任重道遠。一些地方、一些干部重發展輕保護的觀念還沒有徹底轉變,統籌推進生態環境系統治理還有差距,污染防治還存在薄弱環節。必須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始終保持生態環境保護的戰略定力,不折不扣抓好生態環境相關問題整改,讓“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的理念落地生根。
牢記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至上,打造人水和諧的安瀾樣板,讓人民群眾共享安寧之福
“黃河寧,天下平。”黃河是母親河,但歷史上曾頻繁決口改道,桀驁難馴。1952年10月27日,毛澤東同志站在濟南濼口黃河大壩上,聽說這里的黃河底要比濟南城里的地面高出6—7米,他心情沉重地說:這很危險,你們一定要把這里的大壩修好、修牢固,千萬不能出事。
盡管黃河已多年沒出現大的問題,但下游泥沙淤積、河道擺動、“地上懸河”等老問題尚未徹底解決,下游灘區仍有近百萬人受洪水威脅,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引發超標準洪水的風險依然存在。黃河下游地上懸河長達800公里,濟南段就占近1/4,河床普遍高于兩岸地面4—6米,是典型的“地上懸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洪水風險依然是流域的最大威脅”,“黃河水害隱患還像一把利劍懸在頭上,絲毫不能放松警惕”。保障黃河長久安瀾是確保人民幸福和城市安全的首要問題,必須居安思危、久久為功。
大力推進工程治河,對險工、控導工程實施加固,對病險水閘進行改建,建成標準化堤防188公里,黃河濟南段標準化堤防工程是全國首個獲得“魯班獎”的堤防工程。
大力推進系統治河,統籌抓好重點河流綜合整治,增強湖庫蓄滯洪功能,打通水系脈絡,疏浚行洪河道,對影響行洪的各類設施,該搬遷的搬出來,該清除的清除掉,徹底消除安全隱患。
大力推進科技治河,發揮大數據、超算等資源優勢,加快建設“智慧生態黃河”,實現數據資源跨地區跨部門互通共享,助力黃河流域精確蓄水控水。
習近平總書記對解決好黃河下游灘區百萬群眾貧困和受洪水威脅問題非常牽掛。黃河濟南段灘區面積506平方公里,涉及5個區縣、358個村、33.9萬人,占全省遷建人口的57%。長久以來,灘區百姓飽經灘區之難、遍嘗灘區之苦、深受灘區之害。近年來,我們把黃河灘區遷建作為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重大民生工程來抓,按照“搬得出、穩得住、過得好”的原則,先后建設582棟樓,外遷102個村,改造提升54個舊村臺,修建33.88公里的護城堤,新建215.8公里撤退道路,圓滿完成了灘區遷建任務。黃河灘變成了群眾口中的“幸福灘”。
強化水資源最大剛性約束,打造集約高效的節水樣板,讓人民群眾共享善水之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黃河水資源量就這么多,不能把水當作無限供給的資源。黃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資源短缺。上中游大部分地區位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西,氣候干旱少雨,多年平均降水量446毫米,僅為長江流域的40%;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647億立方米,不到長江的7%;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高達80%,遠超40%的生態警戒線。曾幾何時,斷流一度成為黃河的“常態”。黃河流域缺水,濟南更缺水。濟南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283立方米,不及全國的1/7,外引水量占全市用水總量的43%以上。水已經成為濟南嚴重短缺的資源,成為制約環境質量的主要因素,成為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嚴重安全問題。
作為享譽世界的“天下泉城”,泉是濟南的靈魂,水是濟南的命脈。按照習近平總書記“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的重要指示要求,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提出打造全國節水典范城市的目標,出臺《濟南節水典范城市建設方案》,堅持節水、聯水、活水、親水“四水共治”,著力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節約集約轉變。
節水不是單打獨斗。堅持全市域推進、全產業統籌、全過程管控、全民參與的原則,覆蓋濟南全市域,統籌一二三產業,將節水貫穿“取、供、用、耗、排”全過程。
節水不是虛張聲勢。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堅決遏制違規取水用水,下決心在今明兩年把城市建成區內554眼自備井全部封停,倒逼生產生活各領域實現深度節水。
節水不是權宜之計。扎實開展節水制度、水源保障、行業水效、管理效能、市場機制、節水文化提升行動,強力推進水權水價改革,完善水資源市場調節機制,構建形成節水長效制度體系。
2020年,濟南萬元生產總值用水量為19.78立方米,較2015年下降31.6%,僅為全國的1/3,年節約用水量約為16個大明湖,重點泉群實現19年持續噴涌。節約水、珍惜水、愛護水,已成為濟南各行業各領域的新風尚。
催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打造動力充沛的轉型樣板,讓人民群眾共享發展之利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時強調,要努力轉變發展方式,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2018年6月,總書記再次蒞臨山東視察時指出,創新發展、新舊動能轉換,是我們能否過坎的關鍵。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我們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
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關系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近年來,濟南立足建設發展實際,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工業強市戰略,積極探索綠色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圖為2021年9月8日,位于山東濟南的中國重汽智能網聯(新能源)重卡自動化裝配車間。 濟南報業供圖
近年來,我們立足建設發展實際,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工業強市戰略,積極探索綠色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先后關停7600多家“散亂污”、“兩高一低”企業,助推4萬家企業上云,引進落地15家“中科系”科研院所。2020年,濟南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比重達到55.3%,數字經濟占比超過40%,“四新”經濟占比達到36%,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產業規模達到4000億級,精品鋼與先進材料、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產業規模達到2000億級,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正在加快集聚。
作為引領轉型發展的重大戰略載體,建設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交給山東、交給濟南的重大政治任務。2021年4月25日,國務院批復同意《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實施方案》。我們要緊緊抓住這一重大機遇,高標準高質量推進起步區建設,全力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新示范、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的新引擎、高水平開放合作的新平臺和綠色智慧宜居的新城區,努力把起步區建設成為綠色智慧宜居的幸福之城。目前,起步區已入駐世界500強企業16家,簽約項目84個,總投資近3000億元,正成為國內外客商投資興業的熱土。
面對困難和挑戰,必須將高質量發展要求貫穿一切工作始終,把新舊動能轉換作為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把科技創新作為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把高水平開放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把起步區作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載體,加快建設特色優勢現代產業體系,全力打造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核心增長極,為加快推動實現共同富裕奠定堅實基礎。
注重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打造古今輝映的文化樣板,讓人民群眾共享文明之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守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九曲黃河蜿蜒萬里,依偎著這條大河形成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關中文化、齊魯文化等極具地域特色的文明樣本。源于黃河母親的孕育和滋養,濟南是一座具有豐厚底蘊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遠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特別是4600多年前,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龍山文化就誕生在這里。我們把文化文明擺在重要位置,大力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資源及其時代價值,全面講好齊魯“黃河故事”。
全力保護文化固態,實施黃河文化資源普查調查,建立黃河文化遺產名錄和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建設齊長城、大辛莊、城子崖等遺址公園,加強濟南戰役、萊蕪戰役等紅色文化遺產保護,建成中共山東早期歷史紀念館,讓黃河文化真正“留”下來。
大力傳承文化活態,建立非遺名錄和傳承人保護體系,實施商河鼓子秧歌、萊蕪梆子等活態非遺傳承工程,成功舉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促進黃河文化交流傳播,讓黃河文化真正“活”起來。
著力發展文化業態,正式上線推出“新黃河”客戶端,與泰安、濟寧一體打造“山水圣人”中華文化樞軸,推進黃河文化公園、黃河博物館等一批標志性項目建設,開展“黃河文化+”行動,讓黃河文化產業真正“強”起來。
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牽引,堅持文明為人民而創、城市為人民而建、成果由人民共享。在2018—2020年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周期中,濟南連續3年蟬聯省會和副省級城市年度測評第一名,被評為全國“十大美好生活城市”和“最具幸福感城市”。
黃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弘揚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項長期任務。當前,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仍面臨著諸多挑戰。我們將堅持厚植黃河文化底蘊、倍增黃河文化價值、樹立黃河文化品牌,著力做好遺產保護、文化傳承、宣傳交流、文旅融合的文章,高水平建設獨具魅力的歷史文化名城、東亞文化之都。
作者:中共山東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