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邊的綠色堅守
《求是》雜志記者 柴瀟凡 楚天都市報記者 陳凌墨
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前提是堅持生態優先,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湖北宜昌干部群眾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堅持生態環保一寸不讓、綠色發展更進一步,從化工產業轉型升級,到修復沿江生態環境,持之以恒努力,只為讓母親河永葆青春。
化工廠,產業升級重塑。2018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宜昌市興發集團考察時指出,企業是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主體和重要力量,要強化企業責任,加快技術改造,淘汰落后產能,發展清潔生產,提升企業生態環境保護建設能力。
興發集團是全國最大的精細磷化工企業,也是三峽庫區最大的移民搬遷企業。以前,長江岸邊排列著眾多廠房,生產廢水排入江中,對長江生態造成不良影響。習近平總書記為長江生態保護“立規矩”,興發集團下決心對臨江生產設施拆除騰退或搬遷,園區整體后撤,退讓用地800多畝,騰出岸線900多米,打造出一條臨江景觀帶。如今,被封堵的4個沿江排污口標識醒目,彰顯著整治排污的決心和成效。集團員工王雷說,現在污水經過產業園區的處理達標后,還要進入市政二次污水處理系統,排放標準進一步提高,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我們正在建設新的尾氣處理環保設備,今年將投入運行,既能讓生產的廢氣合理利用,也確保排放的氣體沒有化工污染,讓藍藍的天更配清清的水。”項目負責人王清云說。
有“破”還要有“立”。除了鐵腕治污、淘汰落后產能,興發集團還致力于利用騰退出的新空間培育精細化工產能。近年來,集團大力開發微電子、有機硅新材料等新領域,推動化工產業向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方向轉變。“一噸普通的磷酸賣8000元,升級成電子級磷酸,一噸就能賣到24000元。”興發集團副總經理李少平說,長江大保護已成為公司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的新機遇。
包括興發集團在內,宜昌“壯士斷腕”推進134家化工企業“關改搬轉治綠”,在長江沿岸率先啟動化工企業搬遷整治和化工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化工產業向高端化、精細化、循環化、綠色化、國際化發展。現在,長江干流宜昌段水質穩定達到Ⅱ類標準,總磷濃度比5年前下降近五成,2015—2020年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0.5%。
曾經“化工圍江”的宜昌市,生態環境日益改善,2021年榮膺最具生態競爭力城市、中國氣候宜居城市、中國十大秀美之城。“坐看江豚蹴浪花”成為宜昌市長江生態保護的最美見證。
移民村,端上“生態飯碗”。宜昌市夷陵區太平溪鎮許家沖村,是長江邊一個移民人口占90%以上的小山村。2018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許家沖村,和村民們聊變化、話家常,還興致勃勃拿起棒槌試著捶洗衣服。總書記關切地詢問村民們日子過得好不好、是否適應新的生活環境,并強調,鄉村振興不是坐享其成,等不來、也送不來,要靠廣大農民奮斗。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許家沖人感恩奮進、加快發展。“我們牢記總書記囑托,激勵移民們努力實現‘大壩建在家門口,勤勞致富靠雙手’,積極探索適合的發展路子。”許家沖村黨支部副書記朱崇軍說。村民們說,長江是我們的母親河,守護好長江就是守住了自己的飯碗。“以前是在江邊洗衣服,后來村里建了洗衣池,用上自來水,污水集中處理,這樣既照顧到生活習慣又很環保。”村民們現在用的都是環保的無磷洗衣粉,洗衣廢水集中到污水處理廠,處理達標后再排放。
近年來,湖北省宜昌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促進了長江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圖為2021年7月8日,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太平溪鎮許家沖村的污水處理廠。 中新社發 張國榮/攝
村民守護長江,長江也回饋村民。壯美的峽江風情吸引游客紛至沓來,村里開起了特色民宿,吃上了“生態旅游飯”,村民們也更加自覺地守護綠水青山。洗衣池不遠處的太平溪鎮污水處理廠,在線監測水質標準,已從一級標準升級到一級A標準;垃圾分類的新風吹拂鄉村,村委會購置垃圾清理車,分發干濕分類垃圾桶500多個,實現垃圾日清日結;漫山遍野種植的柑橘、茶葉、柚子,已成為村民致富增收的“金疙瘩”。
“去年營業額1050萬元,今年有望增加30%。”位于許家沖村的宜昌沁邑民俗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內,總經理謝蓉正在“直播帶貨”。她手中獨具三峽特色的手工掛飾是移民村留守女性制作的非遺手繡,繡的紋樣是當地的珍稀魚類中華鱘。謝蓉將峽江地區非遺項目“牽花繡”變成“致富經”,讓許家沖村及周邊鄉鎮的移民婦女不出家門就能找到就業門路。
如今的許家沖村,在村兩委帶領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已初步形成紅色旅游、特色餐飲、精品民宿、三峽文創等新業態蓬勃發展的綠色產業體系。2021年,許家沖村人均純收入超過2.2萬元,移民就業率達95%以上。許家沖村先后獲得全國旅游示范村等6個國家級“金字招牌”,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協調共進之路越走越順暢。
記者手記: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為長江經濟帶開發建設立下的“規矩”。宜昌市從“化工圍江”到“江豚逐浪”的實踐證明,只要沿著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路子走下去,就一定能取得生態文明和經濟發展雙勝利,給子孫后代留下一條清潔美麗的萬里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