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竹山村的葡萄熟了
《求是》雜志記者 李 飛 桂林日報記者 秦麗云
廣西桂林市全州縣毛竹山村,距離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館約10分鐘車程。青山綠樹之間,一條繞村水泥路掩映其中,一排排桂北民居錯落有致,成片的葡萄園一直延伸到山腳,一派產業興、農民富、鄉村美的景象。
2021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考察當地的葡萄產業,同鄉親們聊家常、話發展、談振興。總書記強調,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立足特色資源,堅持科技興農,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毛竹山村干部群眾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感恩奮進,昔日炮火紛飛的戰場,如今正描繪著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
一個家庭的歡喜。毛竹山村,因毛竹而得名,因葡萄而聞名。蓬勃發展的葡萄種植產業,讓這個小山村變了大模樣。
緊鄰葡萄園的一幢三層小樓,便是王德利的家。客廳的墻上,習近平總書記與王德利一家的合影十分醒目。回憶起總書記來到家里親切交談的一幕幕,王德利十分激動。“總書記來了之后,囑咐我們要注重學習科學技術,用知識托起鄉村振興。這讓我們對發展葡萄產業更加有信心了。”村里在科技特派員的幫助下改良葡萄品種,對此,王德利特別積極,帶頭砍掉舊的葡萄藤,種植了3畝高品質葡萄品種。如今,他家已成為村里的葡萄種植示范戶。“去年光葡萄一項,我就收入10萬多元。”王德利一臉興奮。
王德利家的“歡喜”是毛竹山村葡萄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目前,葡萄產業已成為該村鄉村振興的特色產業,促進了農民增收。2021年,村里葡萄畝產超過3500斤,比前年多了500斤左右,每斤多賣一塊多錢,村民人均純收入僅葡萄一項就達2.5萬元。
夏風徐徐,陶醉于葡萄園中的王德利邊剪枝邊哼出順口溜,“毛竹山,葡萄香,家家戶戶住樓房,有女就嫁毛竹山”。
幸福的味道,正如這葡萄。
一個村落的轉型。“好日子都是奮斗出來的。”習近平總書記這句話被村民刻在村里最高、最顯眼的位置,同時也深深刻在心里。
漫步在毛竹山村,處處都有奮斗一新的印記。整潔的道路、錯落有致的新樓房,頗具特色的文化活動室、戲臺,別有風景的微花園、微菜園。這片紅土地煥發的勃勃生機,當可告慰長眠于此的革命先烈。
村子發展了,美麗起來了,到訪游客也多了。新的發展機遇,讓毛竹山村正發生新的轉型。村里依托周邊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這一紅色文化資源,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同時發展生態農業、休閑采摘、觀光旅游等新產業新業態,打造“紅+綠”鄉村旅游品牌。在這里,游客不僅能感悟紅色文化,也能實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夢想。“參觀紀念館,打卡葡萄園,在茂林修竹間散步,感受鄉村振興的新氣象,已成為許多游客的標配”,村黨支部書記王新明介紹。一年來,到村旅游、考察、學習的人數突破30萬人次,是以前的幾十倍,帶動全村戶均增收萬余元。如今的小山村,已由“葡萄村”向“農文旅”華麗轉型,并先后榮獲“中國美麗休閑鄉村”、“自治區文明衛生村”、“廣西綠色村屯”等榮譽稱號。
圖為毛竹山村的葡萄園。 桂林市委宣傳部供圖
一個宣講隊的光榮。致富不忘感黨恩。沐浴在黨的陽光下的毛竹山村人,對黨有說不盡、道不完的感恩。
在毛竹山村,經常會響起大喇叭的聲音。這個大喇叭,有時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有時宣講紅軍的故事。村黨支部書記王新明告訴記者,從2021年開始,村黨支部組織成立宣講隊,全村12名黨員自告奮勇當義務宣講員,用身邊人講身邊事,用小故事說大道理,用小變化話大發展,生動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黨史國史等,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全州紅色文化的宣講,更是隊員們的“主打節目”。老黨員給年輕黨員講,年輕黨員又給村民講,當年紅軍的英勇事跡就這樣代代相傳。這支紅色宣講隊伍,被村民譽為“紅喇叭”宣講隊。
60歲的老黨員王海榮,既是毛竹山村葡萄協會會長,也是宣講隊的一員。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毛竹山村時,王海榮參與向總書記介紹村里的葡萄產業和鄉村建設等情況。他將總書記在毛竹山村的重要講話精神熟記于心,并向到訪的游客進行宣講。一年多來,他宣講近500場,聽眾多時達300余人。“把總書記來這里的經歷和講話精神說出來,把我們的變化說出來,說給廣大游客聽。這是毛竹山村的光榮,也是我們每個村民的光榮!”
葡萄熟了,村子興了。當年紅軍長征路過的村子,如今發生巨變,正闊步前行在新時代鄉村振興新征程的康莊大道上。
記者手記:
“農村就是要推進鄉村振興,方方面面都還要芝麻開花節節高”,“希望你們依靠勤勞智慧把日子過得更有甜頭、更有奔頭”。習近平總書記的深情囑托,正化作毛竹山村干部群眾“一起向未來”的精神動力。他們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以紅色文化為引領,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振興之路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