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峽村的長城情
《求是》雜志記者 魏天舒
清晨,站在北京市延慶區八達嶺鎮石峽村村口,抬頭遠望,就是陡峭山脊上蜿蜒而上的長城。飽嘗歲月風霜的磚石,仿佛連接起一道道時光隧道,串聯起古今文明。早在山腳下等著的,是石峽村長城保護員劉紅巖大姐。看到記者畏難,大姐笑著說,這只是開始。
長城石峽段,位于北京市延慶區八達嶺長城景區西南5公里處。一番手腳并用的艱難攀爬,終于登上長城。崇山峻嶺之間,望京樓、將軍樓、鴛鴦樓、勺子城墩堡相望,U型“羅鍋城”大彎更令人嘖嘖稱奇。
“這些年你們自發守護長城、傳承長城文化,并依托長城資源走上了致富路,我很高興。”今年5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給石峽村的鄉親們回信,勉勵大家“把祖先留下的這份珍貴財富世世代代傳下去”。
石峽村所在的石峽關曾經是和八達嶺關口有著同樣戰略地位的關城,明代均隸屬于昌鎮居庸路管轄。作為直隸京師的軍事要塞,它是長城防御體系中的一部分,也是塞外進入北京的要道。新中國成立75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活在這里的“長城兒女”像守護家園一樣守護長城,依托長城資源推動鄉村發展,繪就出一幅景色美、產業興、文化濃的鄉村全面振興新畫卷。
進入鄉情村史陳列室,石夯、門枕、城門匾額……400余件展品講述著這座昔日長城關堡的歷史淵源。記者在這里見到了梅景田老人,就是他帶動了整個村子的長城保護。
自幼在長城腳下長大的梅景田已經80歲了。他還記得新中國成立那年,哥哥姐姐背起他在長城上暢快攀爬的場景,他說那時候風都是香的。1961年起,一批長城重要點段被陸續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由于人們保護意識還沒有完全建立,加上自然風化,歷經滄桑的長城傷痕累累。為了不讓寶貴的遺產消失,梅景田開始自發保護長城,勸阻游人攀爬野長城、亂刻亂劃,這一干就是40多年。
1984年,“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活動在全國范圍開展,掀起了保護長城、修復長城的熱潮。在梅景田的勸說下,越來越多的人主動把散落的長城城磚、條石拿出來交給國家。
1987年,長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6年,《長城保護條例》正式施行。在梅景田的呼吁下,石峽村長城保護協會成立,這是北京市第一個保護長城的農民組織。近20年來,人員幾經變化,對長城的守護依然初心不改。為了守護好長城,在梅景田的帶領下,這些年大家輪番上陣,阻止過偷挖長城城磚的,攔住過長城露營的。有些游客不理解還爭吵,但村民都明白,守護長城,就是守護自己的家,必須堅持守護下去。
因長城而建,因長城而興,被群山環繞的石峽村在新時代獲得了新活力。圖為2024年5月17日拍攝的石峽關長城與山腳下的石峽村。 中新社記者 張宇/攝
2019年,經過筆試、面試和體能測試,村里首批6名專職長城保護員正式上崗,劉紅巖就是其中之一。長城巡查、監測險情、清理石階、勸阻不文明行為……正式上崗后,劉紅巖每周至少巡查長城5趟,每次要走五六個小時。“有了正規軍,我們這些普通村民也沒閑著,還是堅持上山守護。除了老人小孩,全村村民幾乎都參加了。”村“兩委”干部、長城保護志愿服務隊隊長谷淑梅說。志愿服務隊每月自發開展2到3次活動,除了巡查,還會開展秩序維護、文明宣講等長城保護活動。
十幾年前,石峽村還是一座寂寂無聞的山區小村落,隨著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和文旅深度融合,長城文化內涵被進一步挖掘,并賦能經濟社會發展。現在,依托良好的生態優勢和豐富的長城資源,石峽村以“村集體牽頭、致富能人(企業)帶動、農民參與”的模式,走出了一條以民宿產業為主體、農林旅融合發展的路子。
近年來,北京啟動了近百項長城保護工程,并出臺《北京市長城文化帶保護發展規劃(2018年—2035年)》、《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北京段)建設保護規劃》等,推動長城保護向更高水平邁進。延慶區文物局負責人表示:“未來,我們要利用好這份獨一無二的珍貴遺產,不斷挖掘長城文化價值,整合長城和周邊的文物資源、文化資源、自然資源,推進文旅融合發展,讓古老長城展現出時代新貌。”
“現在日子肯定更好啦。納入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長城文化帶建設了,大家保護長城的意識更強了,我們保護員的工作順暢很多。”梅景田老人依然矍鑠,“我會繼續守護長城,讓接力棒一輩一輩傳下去!”
記者手記: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75年來,長城見證了新中國的時代巨變,也見證了中華文脈綿延賡續、文明薪火代代相傳。石峽村弘揚長城文化,講好長城故事,帶動更多人了解長城、保護長城,這一珍貴歷史文化遺產必將在新時代煥發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