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黃河萬象新
新華社記者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
黃河,5464公里水流泱泱,全流域79.5萬平方公里千折百轉。她是橫亙在神州大地上九曲十八彎的大寫意,是奔騰在華夏文明中壯闊無垠的大歷史。
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乘火車一路向西,追溯中華文明的根脈,看母親河的澆灌與豐收,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
2019年鄭州、2021年濟南、2024年蘭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黃河的保護與治理,3次主持召開座談會,30多次到黃河流域各省區考察,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航掌舵。
“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以來,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續增強,能源糧食安全基礎不斷鞏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站到了更高起點上,一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黃河大合唱”正在神州大地奏響。
“中華民族治理黃河的歷史也是一部治國史”
2019年9月17日,河南鄭州,黃河博物館的“千秋治河”展廳。習近平總書記久久凝視著一幅黃河改道圖——決溢范圍北至天津,南達江淮,縱橫25萬平方公里,水之所至,“城郭壞沮,稸積漂流,百姓木棲,千里無廬”。
黃河既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生命河,也是一條桀驁難馴的憂患河。曾幾何時,黃河“多淤、多決、多徙”,“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在新中國成立前的2500多年間,下游共決溢1500多次,改道26次。
黃河寧,天下平。歷史上,為了把黃河治好,從大禹治水到明代潘季馴“束水攻沙”,從漢武帝時期“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時期把“河務、漕運”刻在宮廷的柱子上……一部艱辛的治黃史,濃縮出中華民族的苦難史、奮斗史、治國史。由于種種原因,黃河屢治屢決的局面在新中國成立前始終沒有得到根本改觀,黃河安瀾的美好愿望一直難以實現。
歷史將治黃重任交到中國共產黨人手中。
1946年,中國共產黨領導成立了冀魯豫解放區黃河水利委員會,翻開了人民治黃的新篇章。
1952年10月,毛澤東同志離京視察,來到他日夜牽掛的黃河邊。從濟南濼口大壩到徐州黃河故道,從蘭考東壩頭到開封柳園口,從鄭州邙山之頂到新鄉引黃渠畔,毛澤東同志察看防洪形勢,詢問治黃方略,展望大河前景。面對這條母親河,他心潮澎湃,也憂思難平,千叮嚀萬囑咐:“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不然,我是睡不好覺的”。
甘肅省蘭州市曾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交通樞紐、軍事要塞和商貿重鎮,也是黃河唯一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近年來,蘭州市通過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污水處理廠擴能提標、黑臭水體治理整改等舉措,讓入河水體重歸清澈,黃河蘭州段實現國控、省控斷面水質優良率100%,出境斷面水質穩定達到Ⅱ類水體,2023年出境斷面水質躍升至Ⅰ類,黃河兩岸生態環境日益改善。圖為2024年9月23日拍攝的黃河蘭州段兩岸景色。 新華社記者 陳斌/攝
1955年,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第一部根治黃河水害、開發黃河水利規劃,黃河進入有計劃有步驟治理的新階段。根據黃河出現的新情況新變化,國家不斷調整完善治理開發規劃、優化治黃整體布局。
1980年7月,鄧小平同志來到河南花園口視察黃河大堤,詳細詢問黃河的汛期流量和防洪措施。鄧小平同志指出:“維持黃河的現狀,仍有相當大一部分地區和人口在特大洪水出現時有危險,因此,還是要搞小浪底水庫,解決黃河中下游的汛期防洪問題。”鄧小平同志的這一重要指示,為小浪底工程的上馬定下了基調。
75年來,我國先后開展多次大規模堤防建設,興建了龍羊峽、劉家峽、小浪底等水利樞紐,實現了從被動治理到主動調控黃河水沙的重大突破。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華民族治理黃河的歷史也是一部治國史。”思接千載,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思考著治黃與治國的關系。
黃河,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的分量很重。
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黃河最后一彎——位于河南蘭考東壩頭的黃河岸邊,細細詢問黃河防汛和灘區群眾生產生活情況。2016年7月,在寧夏,強調要加強黃河保護,“讓母親河永遠健康”;8月,在青海,囑托要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2017年6月,在山西,尋訪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渡過黃河駐扎于此的足跡。2019年8月,在甘肅,深入了解黃河治理和生態保護情況;9月,在河南,親臨黃河博物館、黃河國家地質公園,深入了解中華民族的治黃歷史,實地察看黃河的生態保護和堤防建設。2020年6月,在寧夏,強調“要把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作為重中之重”。2021年10月,來到山東黃河入海口,察看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環境,坦言“今天來到這里,黃河上中下游就都走到了,我心里也踏實了”。2024年9月,在甘肅,囑托“讓母親河永續惠澤子孫后代”。步履所至,盡是關切。
從“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到“讓母親河永續惠澤子孫后代”,黃河歲歲安瀾,這一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終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變成了生動現實!
“實踐證明,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才能真正實現黃河治理從被動到主動的歷史性轉變,從根本上改變黃河三年兩決口的慘痛狀況。”習近平總書記感慨系之。
“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
“今天把這么多人召集到這里,就是為了黃河的永續發展,可見黨中央多么重視。這件事要久久為功,鍥而不舍,一以貫之地抓下去。”2024年9月12日,一場牽動黃河沿岸9省區的會議——全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在蘭州召開。這次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話語鏗鏘、字字千鈞。
5年前的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正是在甘肅考察時明確提出:“我曾經講過,‘長江病了’,而且病得還不輕。今天我要說,黃河一直以來也是體弱多病,水患頻繁。”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赴河南考察,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
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重要的經濟地帶。然而,多年來累積的問題讓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依然脆弱:在全國主要流域中,黃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占流域土地面積比例最大;上中下游生態易退化,恢復難度極大且過程緩慢;部分地區污染排放強度較高。
“上游要以三江源、祁連山、甘南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等為重點,推進實施一批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工程,提升水源涵養能力”;“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下游的黃河三角洲是我國暖溫帶最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要做好保護工作,促進河流生態系統健康,提高生物多樣性”。統籌上中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習近平總書記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定下調子——“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
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各地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推動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萬里黃河正呈現出生機勃勃的多彩新畫卷。
——在黃河上游,涵養水源,守護“中華水塔”。
2024年6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強調,青藏高原生態系統豐富多樣、也十分脆弱,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實現生態功能最大化,是這一區域的主要任務。重中之重是把三江源這個“中華水塔”守護好,保護生物多樣性,提升水源涵養能力。
如今,青海省水資源總量明顯增加,每年向中下游穩定輸送600億立方米Ⅱ類以上的優質水,濕地面積躍居全國首位,生物多樣性明顯增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日益提升,“中華水塔”更加堅固豐沛。
——在黃河中游,治水治沙,綠意點染黃土高原。
陜西北部的延安、榆林兩市,大部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是黃河上中游地區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區域。
山東東營黃河口候鳥棲息地擁有我國暖溫帶保存最完整、最廣闊、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每年春秋候鳥遷徙季節,數百萬只鳥在這里覓食、棲息、翱翔。第46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順利通過評審,山東東營黃河口等5處提名地擴展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圖為2024年10月17日,野生鳥類在東營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濕地內飛翔。 新華社發 周廣學/攝
榆林市米脂縣高西溝村,位于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的一條小山溝。從前是“山上光禿禿、年年遭災荒”,如今已經“層層梯田盤山頭、片片林草蓋坡洼”,村民種植的山地蘋果成了致富的“金蛋蛋”。村民自豪地說:“現在黃河的水里再也沒有高西溝的泥沙。”
2021年9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這里考察調研時指出,高西溝村是黃土高原生態治理的一個樣板,你們堅持不懈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與時俱進發展農村事業,路子走得是對的。
——在黃河下游,構筑生態廊道,推動沿河生態不斷向好。
黃河三角洲,萬千泥沙沉積帶來的年輕土地,孕育著無限生機與希望。600多種植物構成了我國沿海最大的新生濕地自然植被區,每年有超過600萬只鳥類在此遷徙、越冬,40多種魚類在此產卵繁殖……
2021年10月,黃河入海口,習近平總書記沿著木棧道步入濕地深處,實地察看這片動植物的樂園,殷殷叮囑:“要管理好,不能讓濕地受到污染,也不能打獵、設網捕鳥。”
2024年7月26日,第46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順利通過評審,山東東營黃河口等5處提名地擴展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創作好新時代的黃河大合唱”
“黃河上中游7省區是發展不充分的地區,同東部地區及長江流域相比存在明顯差距,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步伐滯后……”面對黃河沿線發展之困,習近平總書記一針見血。
發展水平不均衡、內生動力不足、生態環境脆弱……長久以來,黃河流域的發展一直面臨著諸多短板。諸多問題,既有先天不足的客觀制約,也有后天失養的人為因素。
——推動高質量發展,要“有多少湯泡多少饃”。
水是發展的命根子。然而,中國的國情之一是缺水,黃河流域更缺水。
有組數據:黃河途經9省區入海,以占全國2%的水資源量,支撐著全國12%的人口、17%的耕地、13%的糧食產量、14%的國內生產總值。
“黃河水資源量就這么多,搞生態建設要用水,發展經濟、吃飯過日子也離不開水,不能把水當作無限供給的資源。”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明,“要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有多少湯泡多少饃’,要精打細算用好水資源,讓水資源用在最該用的地方”。
建立水資源承載力分區管控體系,限制水資源嚴重短缺地區城市發展規模、高耗水項目建設和大規模種樹,建立覆蓋全流域的取用水總量控制體系……近年來,全黃河流域行動起來,“有多少湯泡多少饃”的理念深入到各行各業的發展當中。
——推動高質量發展,要著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
“天下黃河,唯富一套。”從古至今,河套灌區的建設與發展,保障著當地農業繁榮不息。
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內蒙古巴彥淖爾河套灌區水量信息化監測中心,仔細端詳7級灌排體系。當地負責同志介紹說,現在,多泥沙狀態下自流測水的難題,他們已經解決了,“下一步還要進行現代化改造”。
“看到灌渠建設,我很感慨,一個是我們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條件,再一個是幾千年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的創造,非常可貴。”習近平總書記由衷感嘆。
今天,河套灌區信息化建設突飛猛進,灌區完全依賴人工傳遞記錄水情信息的時代一去不返,實現了水情聯合、實時、精確監測調度。
何止是河套!青海塔拉灘,綿延的光伏板助力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山東渤海之濱,多項自動化技術助力碼頭運營效率顯著提升……上中下游,內陸沿海,科技創新賦能黃河沿線高質量發展的案例數不勝數。
——推動高質量發展,要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要求三江源、祁連山等地區“創造更多生態產品”,囑咐河套灌區、汾渭平原等糧食主產區“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貢獻”,指示區域中心城市等經濟發展條件好的地區“提高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站在全局高度,習近平總書記精準謀劃沿黃各省區發展定位,指導黃河沿岸地區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
山東、青海兩省簽署協議,深化在應對氣候變化、綠色低碳發展、生物多樣性保護、智慧生態黃河、生態環保產業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山西、陜西兩省簽訂協議,合力推進晉陜大峽谷、汾渭平原等生態環境保護,共同推動左右兩岸“一泓清水入黃河”。
瑪爾擋水電站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縣與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交界處的黃河干流上,項目所在地平均海拔3300米,總裝機容量232萬千瓦,是黃河流域在建海拔最高、裝機最大的水電工程,屬于國家和青海省重點能源項目,也是國家實施“西電東送”和“青電入豫”的骨干電源點。2024年4月1日,瑪爾擋水電站首臺5號機組正式并網發電。圖為當天拍攝的瑪爾擋水電站。 新華社記者 張龍/攝
河南、山東兩省達成合作,以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山東半島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協同發展,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黃河沿岸的發展一定要有大局意識,站在國家的、全局的角度考慮,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同長江一起,哺育著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
早在上古時期,炎黃二帝的傳說就產生于此。在我國5000多年文明史上,黃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關中文化、齊魯文化等,分布有鄭州、西安、洛陽、開封等古都。
九曲黃河,奔騰向前,以百折不撓的磅礴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守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黃河流域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據統計,黃河流域9省區共有不可移動文物30余萬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約900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多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300多處。長期以來,這些文化遺產相對分散獨立,跨地區、多部門參與保護開發的體制機制不健全,黃河文化統一闡釋難、系統保護難、綜合利用難,迫切需要一張“大藍圖”。
醞釀、探索、起草、審議、通過……2023年4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施行。保護法設置“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專章,形成了有效保護黃河文化的法律制度。
2023年7月,《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正式出臺。規劃提出構建黃河國家文化公園“一廊引領、七區聯動、八帶支撐”總體空間布局,分類建設管控保護、主題展示、文旅融合、傳統利用等4類重點功能區;提出全面推進強化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深化黃河文化研究發掘、提升環境配套服務設施、促進黃河文化旅游融合、加強數字黃河智慧展現等重點任務。
建好用好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黃河文化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重大舉措,是國家推進實施的重大文化工程。
沿黃各省區和有關部門加快制定實施具體規劃、實施方案和政策體系,深入開展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青海加強黃河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打造重大標志性文化項目;加快推動黃河文化旅游資源整合、要素集聚,以打造黃河文化旅游帶為目標,支撐文旅深度融合發展。
四川沿黃地區文化遺產保護機制有效建立,若爾蓋、蓮寶葉則等一批重大標志性文化工程有序實施,推出了“長征豐碑”紅色游、紅原雅克音樂季等特色文化旅游產品、線路和目的地。
甘肅明確三級展示體系:依托黃河風情線、黃河首曲等突出資源打造11個核心展示園;依托黃河干支流沿線文化景觀與古道線路等打造黃河母親、黃河樓等11個集中展示帶;依托肅王墓、石佛溝、大墩峽等遺址遺跡和景區打造21個特色展示點。
寧夏謀劃儲備24個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項目,其中9個項目納入國家“十四五”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項目儲備庫,5個項目已建成;對黃河流域11類4129處文化遺產、2968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全面調查與評估。
內蒙古大力推動包頭市曲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設、烏海市黃河文化博物館建設等一批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項目,講好內蒙古黃河故事,打造北疆文化品牌。
陜西結合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需求,構建黃河文化保護展示傳承廊道,打造關中文化高地、紅色文化高地,構筑渭河文化遺產帶、紅色文化帶、秦嶺生態文化帶、邊塞文化帶,建設各具特色的黃河文化展示園。
山西構建“兩廊三帶多片”的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總體空間布局,打造山西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兩條廊道,構筑以“兩河一山”即汾河文化遺產帶、沁河文化遺產帶、太行文化關聯帶為牽引的文化空間紐帶,建設13個主題片區。
河南著力構建“一核三極引領、一廊九帶聯動、十大標識支撐”的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總體空間布局,加快建設中華文明連綿不斷的探源地、實證地、體驗地。
山東構建“一廊一帶四區多點”的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格局,即建設黃河下游中華文明主廊道,大汶河文化遺產帶,生態入海文化、儒家文化、東夷文化、革命文化四大特色主題展示區,以及多點聯動的黃河國家文化公園載體。
承載著華夏文明的集體記憶,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之根與力量之源,黃河文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
新征程上,沿黃各省區高舉改革開放旗幟,凝心聚力、奮發進取,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機制必將不斷優化,黃河流域的好生態、好家園、好生活必將呈現更新的面貌。
執筆:袁軍寶 邵琨 高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