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為作協工作和文學事業提供了寶貴機遇和強大動力,也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我們要在文學工作中深刻把握守正創新的科學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動識變應變求變,在守正的基礎上實現創新,使新時代文學事業根深葉茂、源遠流長。
圖為2023年11月拍攝的中國現代文學館“邁進新時代的中國文學”主題展。該主題展著重展示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和關懷下,廣大作家齊心協力、砥礪奮進,迎來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事業繁榮發展的新局面。中國作協供圖
加強思想引領,堅守文學正道。新時代文學要牢記“國之大者”,以歷史方位標注文學坐標,把文學放到“兩個大局”中去認識、去推動。廣大作家要心系民族復興偉業,緊跟時代步伐,把人生追求、藝術生命同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愿望緊密結合起來,努力把握歷史進程和時代大勢,積極反映中華民族的千年巨變,深刻揭示百年中國的人間正道,熱忱描繪新時代新征程的精神氣象。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以崇高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責任心肩負起文化重任,在創作中弘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堅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價值引領。堅守人民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生活的承載者和文明的傳承者。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柳青、周立波等老一輩作家為我們樹立了學習的榜樣。新時代作家應該繼承他們的優秀經驗,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與人民共情,與時代共振,將人民置于文學表現的中心位置,記錄人民開創歷史的偉大實踐,描繪人民豐富多彩的真實生活,展現人民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以生動的細節和藝術的表達塑造時代新人,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
主動應對挑戰,破解發展難題。面對迅猛發展的信息化浪潮和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的深入發展帶來的巨大變化,面對文化生產方式、傳播方式和群眾接受、欣賞習慣的巨大轉變,我們要堅定信心、找準位置、扎穩根基,及時更新觀念、積極求變、主動破題,向改革要動力、向創新要活力,構建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開創文學發展繁榮的新局面。“以我為主”,久久為功、持續發力,努力在思想觀念、文本內容、藝術形式、表現手段等各方面創新提質。強化并充分發揮文學在各藝術門類中的“母本”功能,將創意、創新、創造有機結合到創作過程中去。堅持藝術標準、體現人民需要、倡導多樣風格,積極打造文學新力量、壯大文學新陣地、建構文學新形態,更好地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強化互聯網思維,以“文學+”的開放姿態和巨大包容力積極融入現代傳播格局,以數字化為文學工作賦能。努力探索文學發展新路徑,打破路徑依賴,主動探索新模式、搭建新平臺、引入新資源、拓展新空間。近年來,中國作協先后與國家廣電總局、中國科協、生態環境部、國家民委等單位,以及芒果TV、抖音、快手等互聯網平臺展開戰略合作,推動優秀文學作品向電影、電視劇、網絡視聽節目等形式轉化,釋放了文學的巨大潛能。
樹立戰略眼光,高位謀劃未來發展。黨的二十大對文化強國建設作出重要部署。新時代作協工作和文學工作要緊扣文化強國建設目標任務,以高質量發展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充分發揮組織優勢和專業優勢,把加強作家隊伍建設和組織文學創作結合起來,既要團結凝聚廣大作家,打造有活力有創造力的作家隊伍,又要加強文學生產,把“抓作品”和“抓環境”結合起來。2022年以來,中國作協著力抓好精品創作,大力實施“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把推動“兩個計劃”作為長期性、系統性重點項目,尊重文學規律,強化精品意識,加強統籌協調,久久為功推動工作開展。“兩個計劃”凝聚全國文學界智慧力量,聚焦長篇小說體裁,充分發揮其“時代百科全書”的獨特優勢,力爭在更高層次、更大規模、更全要素上打造精品力作,帶動新時代文學整體發展。以培育文學新力量為重點,建設規模宏大的文學人才隊伍。精心策劃 “作家活動周”,以“作家”為中心,以“回家”為理念,以“活動”為載體,帶動各級作協組織貫穿起密切聯系服務作家、培養人才隊伍、增進文學界大團結、共促高質量發展等目標任務。以“中國文學盛典”為契機,重塑文學與讀者的關系,讓優秀作家作品以更豐富的形態、更新穎的方式走進大眾視野,以優質文學生活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激勵廣大人民群眾意氣風發邁向新征程。
更多精彩,詳見2024年第1期中共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文章《識古今之變 展時代氣象》
(策劃:魏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