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雨送爽秀古塔,碧潭蕩漾泛彩船。涼風習習的秋日午后,位于河南省洛陽市老城區東南角的洛邑古城游人如織。四方游客身穿唐代襦裙、明代馬面裙,妝扮成古裝佳人、名士才子,團扇遮面、裙裾翩翩,興致勃勃地漫步于唐代新潭碼頭、宋代文峰塔、金元古城墻等歷史遺址,駐足打卡在燈獅畫橋、香羅幔天、隋唐集市等互動新場景。置身其中仿佛夢回隋唐,“萬國衣冠”盛世氣象撲面而來,人氣、和氣、喜氣匯聚升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密不可分,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部署,“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洛陽市深入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努力推動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文旅融合,加快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消費模式。
洛陽市老城區擁有66處文物古跡、9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91處歷史建筑,文化底蘊深厚。為深入貫徹落實文旅融合發展要求,老城區近年來以旅游資源“文”化、“活”化為抓手,推動文旅產業從“資源為王”向“創意為王”轉變。老城區區委負責人告訴記者:“立足‘老城實際、文化實踐、人民需要’三個著力點,老城區創新打造‘歷史為軸、漢服為媒、沉浸體驗’文旅發展新格局,營造沉浸式、多元化體驗場景,用個性化、體驗化和數字化文旅產品,著力為游客提供文化新體驗。”
圍繞“夢里隋唐,盡在洛邑”品牌定位,洛邑古城融合唐宋元明清和民國時期的建筑風格,運用“一步一景”、“一街一景”、“一區一景”的設計手法,塑造穿越式場景,再現古城古韻。同時,借助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現代數字信息技術,推出漢服虛擬試衣鏡、《三生三世牡丹情》燈光秀等,設計情景劇等體驗活動,使游客在互動中觸摸歷史、感知文化。“漢服+古城”的打卡方式迅速“出圈”、持續升溫,成為一道獨特的旅游風景線。
夜幕下的洛邑古城游人如織。中共洛陽市老城區委宣傳部供圖 石智衛/攝
“漢服熱”帶火了“洛陽熱”,文旅融合激活一池春水。穿漢服、賞美景、逛古都、品文化,洛邑古城及整個歷史街區的火爆“出圈”,帶動了文旅相關行業的蓬勃發展。自2023年以來,以洛邑古城為帶動,老城區經營漢服商家從18家增至900余家,集漢服設計、制造、租售、妝造、跟拍等服務的產業鏈日漸完善。“‘洛邑牡丹令’之風起洛陽”全城劇本體驗游、“月滿中秋·詩情畫邑”洛邑古城中秋國慶游園會、實景劇目《唐宮樂宴》等沉浸式互動演藝相繼推出,“新文旅、新體驗、新消費”蔚然成風。今年暑期,洛邑古城游客總量突破300萬人次,平均日接待游客量5萬余人。
為了從“出圈”變“長紅”,洛陽市開拓“顛覆性創意、沉浸式體驗、年輕化消費、移動端傳播”文旅發展新思路,加強系統規劃、資源統籌、政策保障,促進理念、機制、業態、模式等方面創新,致力于將整座城市打造成互動性、故事性十足的沉浸式文旅目的地。
走進龍門石窟景區近旁的龍門古街“無上龍門”體驗館,只見一幅巨大的龍圖騰撲面而來。隨著館內齒輪轉動,魚躍龍門、石窟開鑿、神都洛陽、飛天牡丹等光影流轉,記者與游客們一起沿著歷史長河完成一場極致多彩的文化巡游。洛陽龍門旅游集團工作人員介紹:“‘無上龍門’采用全息天幕技術,充分挖掘龍門石窟的文化背景和歷史線索,將具有顯著時代符號和文化特質的場景穿插其中,讓游客參觀龍門石窟之前,就能在穿越古今的光影變幻中了解洛陽和龍門千年文化側影。”
古都煥新穿越古今。洛陽市系統梳理、深入挖掘古都文化、非遺文化、絲路文化、運河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推動新文旅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近年來,圍繞親子互動、研學游學等新興消費需求,發展復合型消費新業態,推動文旅新場景轉換為研學服務新產品。
在洛陽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互動體驗展廳,“一粒米的漕運之旅”成了新晉網紅打卡地。正在參觀的一群中小學生踏上舟船,化身為一粒米被帶入數字展演角色,從蘇杭產糧區出發,經過租稅征收、乘船轉運,歷經沿線不同城市,最終到達東都洛陽,被送上餐桌,完成一次夢幻的漕運之旅。隋唐大運河歷史文化知識融入炫酷的動畫與游戲,古沉船、糧倉遺址、碼頭場景、河道疏浚的立體展示寓教于樂,極大激發了學生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以年輕化消費激發市場新活力,以移動端傳播構建營銷新格局。聚焦年輕人在“吃、住、行、游、購、娛”等方面的消費需求,洛陽推出牡丹游等特色活動,建設云華里、慢居十三月等精品民宿,開發考古盲盒、歷史人物手辦等文創產品,開展特色文創市集,叫響“古都夜八點”。加快完善“一碼游洛陽”智慧旅游產業服務平臺功能,加強與網絡平臺和網絡大V合作,實現線上與線下多渠道引流。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出發。洛陽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負責人介紹:“堅定不移走好文旅融合發展之路,洛陽市將推出更多具有古都特色的文旅產品,更好地滿足游客個性化、多樣化需求,推動文旅‘出圈’與經濟社會發展良性互動,為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新動能。”
(記者:張少義)